正文 專題六、走進曆史(2 / 3)

凡是濫用權力的,不論是在封建社會或是在現代社會,其表現從形式到本質都是一樣的。他們通過“效忠”獲取信任,然後耍陰謀、施詭計、布圈套、設陷井、任人唯親、任人唯順、拉幫結派、排斥異己、殺戮或誣陷忠良,然後欺下瞞上、巧立名目、巧取豪奪、蠻橫霸占、蠶食鯨吞公享的或他人的或百姓的利益、魚肉欺淩百姓,以達到他們坐享腐朽糜爛生活的目的。

因此,在腐敗分子心目中,是沒有老百姓和他們的圈子之外的人的。他們沒有了“愛人”的良心了,自然人民在察覺了他們的劣跡後就會毅然拋棄他們。所以,陳良宇是自己打倒自己的,阿水扁也是自己打倒自己的。隻不過他們在打倒自己的“過程”上,因為政治環境不同而有所不同罷了。

由此說來,杜牧憑借他的這篇《阿房宮賦》,是足以為萬世所景仰的。拿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作為思想武器提供給共產黨,比之於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曾經作為共產黨的整風材料,其思想性的深刻程度是有天壤之別的。這件事情本身也說明,再偉大英明的巨人,總是難以克服隻喜歡聽溫柔的話、符合個人意願的話的毛病。真是忠言逆耳啊!

在我們正大力複興國學、國家主席也帶頭倡導儒家文化的情形下,在黨和政府進一步大力反對腐敗、把腐敗看作是具有亡黨亡國危險的情形下,如果我們相信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那麼為了避免“後人而複哀後人”的曆史怪圈重現,杜牧的《阿房宮賦》就是可以作為反對腐敗以永葆江山萬萬年的曆史經典了。全黨同誌就應當可以把‘阿房宮賦’作為一部“聖典”來讀一讀了。把反對腐敗的工作作為推動整個政府工作的靈魂了。毫不鬆懈的反對腐敗工作就可以真正從根本上法律化製度化而不是臨時化了。

反對腐敗還任重而道遠。不發生“後人而複哀後人”還隻是一種願望。在現代社會,沒有真正“愛人”的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反對腐敗難以徹底。而對反腐敗的成效,又直接是我們黨究竟能夠掌握多少實際權力、在老百姓心目中有多少實際威望的試金石,這就是現狀!

評析:

這是一篇振聾發聵的警世傑作,文章把《阿房宮賦》和《甲申三百年祭》相互對照,縱貫古今,針對統治者的腐敗現象進行深刻地、細致地剖析,入木三分,發人深省,對今天的執政黨進行諄諄告誡,以史為鑒,憂思深廣,高屋建瓴,語重心長,令人警醒。

二、以史為鑒,麵向未來

(一)

曆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的一幕幕。曆史終歸是曆史,雖然曆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曆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曆史,可以溫故而知新。人類社會日新月異,沒有記載,任何偉大的東西,就會從地平線上消失。但人們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曆史總是不斷沉澱的,曆史是民族和人類的集體記憶,如果一個民族不知道“從哪裏來”,就不知道“到哪裏去”。

以往的曆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歎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並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的鏡頭、側麵或片段,雖然斑斑點點,但曆曆在目: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麵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可謂慘不忍睹、聞所未聞!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曆史上,痛定思痛總是民族複興的開始,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我們中的不少人似乎選擇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麼,但願不是因為麻木,也不是因為健忘,依某些國人的觀念,對於過去,尤其是痛苦,就會采取“過去了就過去了,再提它有什麼用”輕率態度,這些年來,一些親痛仇快的現實,還是“商女不知亡國恨”,常常讓我們深感“遺忘文化”在一些國人頭腦中頗有市場。一些商家不顧曆史的傷疤,以“南京大屠殺”作為電腦遊戲;把日本軍刀、軍服作為賣點;一些藝人竟然把軍旗服裝穿在身上招搖過市等等。如果“集體健忘症”過於嚴重,人們將容易越來越淺薄、輕浮、狂躁、極端和急功近利。

我們的同胞中,對戰敗之恥和對割地賠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個民族,若忘記了自己的曆史,實際上也就等於失去了民族的記憶功能;失去記憶的民族是可怕的,它會在今天的紛紜變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隨波逐流,更會不斷地重複自己的錯誤,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據說,冰心老人晚年曾構思寫作一部反映甲午戰爭的紀實大作,但是每每提筆,“竟然一個字都沒有留下”,“因為哭,因為大哭,因為一握起筆就禁不住老淚縱橫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筆,紙上惟有落下的熱淚。”

(二)

“曆史的災難無不以曆史的巨大進步來補償”。隻有我們一起來揭露侵略者的罪惡、叩問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靈。絕不允許無恥者別有用心地扭曲曆史,絕不允許屈辱的舊夢再現,絕不允許重蹈踐踏人權、褻瀆文明和破壞正義的覆轍。曆史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培育和教化每一個公民對其國家、其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認同感、自尊感、尊嚴感、恥辱感,亦即形成“國民意識”。曆史意識構成國民意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事關走向世界的新世紀公民培育的大計。曆史認知關係到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學習曆史的意義主要有豐富自我、發展個性、減少失誤、加速成長、承擔使命、自覺人生。在這個意義上,曆史學乃是一門塑造民族整體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識、自我評價和自我認知的重要學術,應當將“真”、“情”、“思”、“行”統—為一個整體,這些都曆久彌新地給人們以感染、啟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寵兒如今卻失落了,史學危機的話題並非危言聳聽,曆史教育的延誤和墮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願與大家一樣為之關注、探索和分享。我試圖讓曆史教育不再尷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視,於是從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從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讓曆史能夠成為滋養學生成長的補品,讓學生在成長中通過曆史的學習而喚醒自己,認識自己,張揚自己,營造一個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別是有獨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執著的信念要從四十歲重新開始,克服鬆懈、安逸或畏難心理,力爭做個“有思想”的曆史教師,立誌要把課上出味道來,教出曆史的深沉、寬厚與博大,盡情展現其寬闊、生動和精彩,發掘真善美的內涵……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人都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又從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風流人物,無一例外都成為匆匆的世間過客。對曆史不斷觸摸和反思的過程,就是文化沉澱的過程。曆史是永不間斷的時間長流,人們在現實中感知的隻是這一發展長河中的一段,多少興亡盛衰,喚起人們對星轉鬥移、物似人非的感歎,從那些已經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述往事,思來者”。曆史,將會給你一個製高點。曆史有兩種曆史,一種是客觀的曆史,一種是記憶中的曆史。客觀曆史早已看不見了,但記憶中的曆史還在,我們可以隨時攝取,隨時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芻,這對人類現在、未來的發展,未嚐不無益處。叩問曆史,掩卷太息!這種情結不僅僅是簡單的懷舊。曆史消失的隻是時間,永不消失的卻是後人對千秋人事的緬懷。

時光的流逝也許會磨滅人們心頭的許多記憶,但充滿著“血與火”的往事曆曆在目,警示人們永遠引以為戒。《論語》曾告誡:“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古希臘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裏”,不就是從昔日的經驗教訓中時刻照看著這後視鏡緩緩向前跋涉?描述與記錄,回憶與解讀,是人類永遠不會放棄的權利。“以史為鑒,麵向未來”,可以說曆史是人類前進的行囊,雖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評析:

本文針對現實生活中淡忘曆史、漠視過去的現象發出正告,“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尤其不能忘記那段屈辱的曆史,痛定思痛總是民族複興的開始,警示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當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同時又以冷靜的態度分析和深刻的闡述曆史與現實的關係,引導我們要正確地看待曆史,以史為鑒,麵向未來。懇切深刻,如警鍾長鳴,發人深省。

三、走進曆史

當我登上那古老的城牆,當我撫摸著腐朽的柱梁,當我興奮的倚欄遠望,總會有一絲酸澀衝上喉頭,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的說:記得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有人跟我說,曾經有一條大魚,生活在北冥那個地方,它化作一隻巨鳥,在天地之間翱翔。巨鳥有如垂天之雲般的翅膀,雖九萬裏亦可扶搖直上。聖賢賦予我們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為我們塑造一個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時候,有個怪異的青年名叫嵇康,他臨刑前,彈奏了一曲絕響,那寬袍博帶在風中飛揚,他用了最優雅的姿態麵對死亡。幾千年過去,

依舊有餘音繞梁,隻是他不知道,真正斷絕的不是曲譜,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夢回大唐,和一個叫李白的詩人雲遊四方,他用來下酒的是劍鋒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見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長風吹開他的發帶,長袍飄逸宛如仙人模樣。

可是後來換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棄了武將。他的子孫最終躲進了人間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讓。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軍隊征戰沙場,敵人都說,有嶽家軍在,我們打不了勝仗。可歎英雄遭忌,讒士高漲,一縷忠魂終於消散在西湖之旁,一個民族的精神就這麼無可逆轉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陽中,我依稀見到,有人把它插進土壤,那是將軍用過的,一支寧折不彎的纓槍。

時間的車輪悠悠蕩蕩,終於在甲申那裏失了方向。於是瘦西湖畔,梅花嶺上,為紀念這個悲劇建起一座祠堂。那個叫史可法的文弱書生,他不願散開高束的發髻,更不能脫去祖先留給他的衣裳,於是他決定與城共存共亡,丟了性命,護了信仰。殘酷的殺戮,如山的屍骨,並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後,它依然會在中華大地上熠熠發光。

就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我坐進麥當勞的廳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時裝,我隨口唱著myheartwillgoon,卻莫名其妙的心傷,因為我聽到一個聲音大聲的說:忘了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我記得了,一群褐發藍眼的豺狼,帶著尖船利炮,拆了我們的廟宇,毀了我們的殿堂。於是百年之後的今天——

我們懂得民主自由,卻忘了倫理綱常,我們擁有音樂神童,卻不識宮商角徵羽,我們能建起高樓大廈,卻容不下一塊公德牌坊,我們穿著西服革履,卻沒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裏,那個禮儀之邦?在哪裏,我的漢家兒郎?

為什麼我穿起最美麗的衣衫,你卻說我行為異常?為什麼我倍加珍惜的漢裝,你竟說它屬於扶桑?為什麼我真誠的告白,你總當它是笑話一場?為什麼我淌下的熱淚,絲毫都打動不了你的鐵石心腸?

在哪裏,那個信義之鄉?在哪裏,我的漢家兒郎?

我不願為此痛斷肝腸,不願祖先的智慧無人歎賞,不願我華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揚。所以,我總有一個渴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撐起民族的脊梁。

記住吧,記住吧,曾經有一個時代叫漢唐,曾經有一條河流叫長江,曾經有一對圖騰叫龍鳳,曾經有一件羽衣——名叫霓裳!

評析:

作者撫今思昔,麵對曆史的遺跡浮想聯翩,思緒翻飛,從漢唐盛世到近代的淪落,從誌士的傲骨聯想到漢服唐裝的風采,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和憂患意識,令人感歎,更令人深思。

四、在長城上打撈曆史

邁著沉重的步子,我又一次登上了曆史的台階。

已不止一次,這樣地駐足這樣地回頭。顯然,複蘇了的曆史,從抬腳的地方就欲生出一片輝煌,可我,怎麼打不起精神?

是嬴政的皮鞭撫摩秦人肌膚之聲?是胡騎嘶鳴之聲撩人心魄?

我且循階,叩石而問。

異樣的,我聽見啾啾之聲若鳥鳴。同行有老人,用一種老道的姿勢笑著說,這是擊石燕鳴。老人講述著偉大的燕子撞城而亡的壯烈;講述著叩石問福的渺小與秦燕撞城的偉大;我想起了不僅孟薑女嫉恨長城,連秦燕亦如斯。

當然,我不恨長城。因為我不是秦燕也不是孟薑女,不想撞城流芳,不能也不會用淚水衝垮古人的輝煌。長城有長城的為難,誰叫曆史無奈,僅僅胡騎嘶鳴就讓秦人作難;誰叫曆史多情,先民愈是悲壯,曆史愈是輝煌。

我悲悲切切地跨進曆史之門,用一張碩大的網,在長城上打撈曆史:

——撈出曆史的無奈,胡人的剽悍隻有望城興歎;

——撈出嬴政的為難,在外患和內難之間作艱難的決斷;

——撈出秦燕這故事,撈出孟薑女這題材,把文明和野蠻這兩個簡單的真理,活生生地串上愛情之線,築起長城如珠,折射出秦皇偉大,折射出長城傳奇。

於是長城如鏡,有了曆史的價值;

於是遊人如梭,找到了曆史的借鑒。

[評析]

作者登臨長城,如同跨進了曆史的大門;“秦燕撞城而亡”的傳說,引發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於是“在長城上打撈曆史”,撈出了“曆史的無奈”與秦皇之“偉大”,更撈出了我們的深刻反思,相信讀了這篇文章,人們對曆史的價值,對如何以史為鑒,又會有新的感悟。文章言簡意豐,耐人尋味。

【曆史題材】

以“曆史”為題材的話題作文素材集錦

一、毛遂自薦:宣傳自己,張揚個性

毛遂,戰國末期大梁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三年未得展露鋒芒。時值秦乘勝圍攻趙都城邯鄲,毛遂於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願往。”平原君遂生輕視之意:“賢主處於世間,恰似尖錐處於囊中,其鋒芒亦現,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卻未曾聽左右提起過。”毛遂並無怯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賢士處世當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須有表現機會,君子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聞名於世,然君子若無趙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顯其賢達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鋒芒是因無處於囊中的機會,否則,早已脫穎而出,不單單是隻露鋒芒的問題了。”平原君對毛遂之對答深感奇異,且事緊急,便同意毛遂同行。毛遂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二、莊宗亡國: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歐陽修在《伶官傳序》中敘述了這樣一件事:世人傳說晉王臨死時,把三支箭賜給莊宗,並告訴他,“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可是後來都背叛我去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交給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記你報仇的誌向。”莊宗受箭收藏在祖廟。以後莊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隨從,用豬羊去祭告祖先,從宗廟裏恭敬地取出箭來,裝在漂亮的絲織口袋裏,使人背著在軍前開路,等打了勝仗回來,仍舊把箭收進宗廟。最終他用繩子綁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走進祖廟,把箭放在晉王的靈座前,告訴他報仇的誌向已經完成。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安定時,莊宗變得荒淫無度,混在伶人中間,不問國事,最後導致身死國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是自然的道理。

三、智永退筆塚:持之以恒,勤奮執著

智永是南北朝時代陳朝永欣寺的和尚,名叫法極,別號智永禪師,浙江會稽縣人。本姓王,是東晉王羲之第七世孫。智永的書法,以羲之、獻之父子為宗師,筆力縱橫,能綜合各種書體的特色,尤其擅長草書。他建了一棟樓房,每天專心在樓上習字,曾立誓:“學不成,決不下樓。”後來果然苦學有成,成了著名的大書法家。當時遠近人士,慕名求書的很多,每天絡繹不絕地從大門進進出出,連門檻兒都給踏穿了。智永把寫禿的筆頭,放在大竹筐裏,前後30多年,日積月累,居然裝滿了五大簍禿筆,後來他還特別把這些禿筆埋起來,取名“退筆塚”,並且寫了文章記敘緣由。可以想象他學習書法的毅力和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