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專題六、走進曆史(3 / 3)

四、鄭板橋教子:培養自立,教子有方

清朝乾隆進士,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52歲才得一子,對其管教甚嚴。據說他在病,危時偏讓兒子親手做饅頭給他吃,兒子不會做,就命他請教廚師。待饅頭做好時,他已咽氣。他給兒子留下這樣一張字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鄭板橋的教子方法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家長應當首先教孩子學會生活。

五、唐太宗為明君:以古為鏡,以人為鏡

公元642年,宰相魏征卒,唐太宗親臨慟哭,並追思不已。其後,唐太宗上朝,念及魏征在世時的諫諍,對左右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唐太宗晚年所說的這段話,就是著名的“三鏡說”。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明君、聖主,恐怕與他善於以古為鏡和以人為鏡有關。可以說沒有魏征的勸諫,就沒有大唐的興盛。

六、拾葚異器、臥冰求鯉:回報母愛,感人至深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隻得拾桑葚母子充饑。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裏”蔡/頃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鬥白米,一頭牛,讓他帶回去供奉母親,以示敬意。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麵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愈。王祥隱居20餘年,後從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母愛是平凡的又是偉大的。從我們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長大成人,哪一天離開過母親的嗬護和牽掛下雨了母親為我們撐起一把傘;天冷了,母親在燈下為我們趕織毛衣。我們失意的時候,母親用溫暖的話語,鼓勵我們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母親的一生可能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母親卻嘔心瀝血竭盡所能為我們鋪平人生之路。

我們不能光享受母愛,也要回報母愛。母親愛我們是天經地義的,我們愛母親,也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七、張英讓地麵:寬容待人,海闊天空

清代宰相張英和葉侍郎毗鄰而居。葉家修院占了張家三尺地麵,張老夫人為此修書送到京城張英處。張英以詩回複老夫人:“千裏修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夫人接信後立即令家丁將院牆讓出三尺。葉家甚感斷隗,也將院牆退後三尺。

生活不是平靜的港灣,難免會有風浪。生活裏出現糾紛、矛盾、誤會乃至爭吵時,你不妨借鑒一下清代張宰相的處世之道,學會寬容。“忍讓一下海闊天空;寬容處事風平浪靜”。清代林則徐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法國作家雨果說:“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

八、明山賓賣牛:誠信待人,美德流傳

南北朝時,有個貧寒的讀書人叫明山賓。除了父親留下的一頭牛,他別無它物。一年春天,正值青黃不接,家裏揭不開鍋,明山賓隻好把牛牽到集市上去賣。他到集市上一看,人家的牛又肥又壯,自己的牛又瘦又小。等了半天才把牛賣出去。明山賓走出集市不遠,忽然想到:這頭牛從前得過蹄疾,如果勞作過累或者牛棚過於潮濕,蹄疾就會複發,而今換了主人,不知正確使役,到時候,人家不是等於買了一頭沒用的牛嗎於是,他急忙趕回去找到買主,把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還特別囑咐使役、飼養的方法。買主聽了,要求明山賓退回一些錢,明山賓想想也是,就退還了買主一些錢,然後心情輕鬆地回了家。這件事傳開後,人們都稱讚明山賓的誠實美德。

誠信是一種老老實實、實事求是不作假作偽的處世態度、為人品質。誠信得人心,誠信的人擁有朋友,擁有事業。弄虛作假,撒謊欺詐,最終沒有好下場。虛偽絕不可能成為永遠的屏蔽。

九、嶽飛的悲劇:忠君愛國,留芳千古

⑴曆史,被悲壯打磨得鋥亮,輝煌了嶽飛的一生。他不與秦檜同流合汙,馳騁“八千裏路雲和月”中,然而無奈於十二道金牌的催逼,最終被害於風波亭。麵對惡勢力的威逼,他選擇了國家,這是心靈的選擇,雖然是要付出代價的,然而他無悔,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生命那一曲高昂的旋律,射在曆史的回音壁上,箏音四射。

⑵“南望王師又一年”“收複舊山河”“饑餐胡虜肉,喝飲匈奴血”,在就要一雪恥辱時,十二道聖旨的力量是一個精忠報國的士大夫所無法承受的他隻得緩緩抬頭,望著天邊淒豔的晚霞,無力的轉身,“撤”。

⑶悲歌如殤,一座亭子,鑄成望空滴血的千古恨。英雄的氣息,被冷夜的賀蘭山含盡,白發在長風中飄揚如旗,心上的一道口子,傾瀉出河山的淚。淚濁成墨,發白為毫。將一腔悲憤寫在北宋蒼白的曆史上。八千裏路,雲還是雲,月還是月。隻有頭顱,在精神上空高懸。

十、魏征直言進諫:肺腑之言,心係百姓

1、魏征進諫,凡是他認為正確的意見,必定當麵直諫,堅持到底,決不背後議論,這是他的可貴之處。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征每次向我進諫時,隻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征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又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那就隻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豈不違背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麵,退朝之後,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征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麵順從我,背後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於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讚賞魏征的意見。

2、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尤其是大亂之後撥亂反正,魏征主張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緩。唐太宗即位之時百廢待興。一天,他問魏征:“賢明的君主治理好國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說:“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就象聲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樣,一年之內就可見到效果,二年見效就太晚了,怎麼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書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說:“大亂之後治理國家,就象餓極了的人要吃東西一樣,來得更快。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事在人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聽從了魏征的意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隻過了三兩年,唐朝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局麵。

3、魏征主張取信於民,不要朝令夕改,讓人無所適從。唐朝原定18歲的男子才能參加征兵服役。一次,為了多征兵鞏固邊境,唐太宗要求16歲以上男子全部應征,魏征堅決不同意。他說:“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是殺雞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為了充數把不夠年齡的人也弄來呢?況且這也是失信於民。”唐太宗問自己是否有失信於民的事,魏征舉了三個例子。太宗雖然覺得言詞尖刻,難聽刺耳,但心中仍很高興,認為魏征忠於朝廷,是以精誠之心輔佐自己以信義治國。於是便下令停止執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時獎賞魏征金甕一口,以資鼓勵。

4、在個人享樂方麵,魏征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獵,車馬都準備好了,最後還是沒敢去。魏征問他為什麼沒有出去,太宗說:“我起初是想去打獵,可又怕你責備,就不敢出去了。”還又一次,唐太宗從長安去洛陽,因為當地供應的東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氣。魏征對太宗說:“隋煬帝就是因為無限製的追求享樂而滅亡的。現在因為供應不好就發脾氣,以後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拚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滿意。供應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無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劇又該重演了。”太宗聽了這番話肅然心驚,以後很注意節儉。

5、對於唐太宗的品德修養,魏征也很重視。他直言不諱的對太宗說:“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還引用荀子的話告誡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對唐太宗震動很大,他一直牢記在心。一次,太宗問魏征怎樣做一個明君而不要做一個暗君,魏征就講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專門投隋煬帝所好,專說順話,不講逆耳之言;專報喜,不報憂,結果隋朝滅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個著名的結論,即“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十一、廉潔事例

(一)引言:

曆史證明,清正廉潔盛行之日,則國家昌盛;貪汙腐敗猖獗之時,則國勢衰微。曆來清官受人頌揚;汙吏遭人唾罵。我們要大力弘揚我們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潔的傳統美德,提倡廉潔自律,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不謀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

(二)事實論據:

1、羊續懸魚示廉

東漢時,南陽太守羊續,他憎惡當時官僚權貴的貪汙腐敗,奢侈鋪張。他為人謙潔、生活樸素,平時穿著破舊衣服,蓋的是有補釘的被子,乘坐著一輛破舊馬車。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飯。

府丞焦儉,是他的下級,為人也很正派,與羊續關係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級生活太清苦了,他聽說羊續喜歡吃生魚,就買一條魚送給羊續。焦儉怕羊續拒收,就笑著說:“大人到南陽時間不長,可能不知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餉鯉魚’所以我特意買一條送給您,平時您把我當作兄弟,所以這條魚隻是小弟對兄長的一點敬意,您知道的,我絕非阿諛逢迎之輩,因此,務請笑納!”羊續見焦儉這麼說,覺得不收下倒是見外了,於是笑著說:“既然如此,恭敬不如從命。”

等焦儉走後,羊續便把這條魚,掛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儉又買了一條鯉魚,心想一年送一條總可以吧,知道買多了,羊續不會要。到羊續府上,焦儉剛說明來意。羊續便指著那條枯幹了的“三月望餉鯉魚”,說:“你去年送的還在這裏呢!”焦儉愣住了,搖搖頭歎口氣,帶著活魚走了。

2、包拯的“誡廉家訓”

北宋包拯,他為官清廉公正是婦孺皆知的,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

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潔無私,痛恨貪官汙吏,到了晚年,擔心後人會出不肖之徒,於是就在家中立了一塊石碑,上麵鐫刻著著名的《誡廉家訓》以警戒後人。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後代子孫中有貪汙受賄者,不能被稱為包氏後代,甚至死後,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從此訓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孫。”

3、馬寅初拒賄斥貪

我國現代著名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馬寅初解放前曾擔任浙江省財政廳長。有一天,德清縣有一個想當縣長的人托人將一千大洋送給馬寅初,請馬寅初開開後門,讓他就任某縣縣長。馬寅初勃然大怒,罵道:“不要臉的東西,這種人今天能用錢打關節,真的當了縣長,一定是個貪官。憑這一條,他就不能當縣長。立即吩咐來人把錢退回。

4、周總理廉潔自律

周恩來總理既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極富人格魅力的一代偉人。他一生都忠誠實踐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崇高宗旨,體現著一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被譽為“全黨楷模”。

周恩來生前長期實行不成文的十條家規:一、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去看望他,隻能出差順路時可以去看看;二、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總理代付夥食費;四、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許請客送禮;六、不許動用公家車子;七、凡個人生活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別人來辦;八、生活要艱苦樸素;九、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總理的關係,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周恩來對自己製定的“十條家規”,以純潔的無產階級意識,徹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優良的共產黨人作風,高尚的無產階級品格,率先垂範,對家人言傳身教,貫徹始終。

5、“一錢太守”劉寵

東漢時,劉寵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要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被稱為“一錢太守”。

6、米芾拒收奇石

北宋書畫家米芾有一個弄石的癖好,看見一塊好石,競能作揖下跪,口稱“石兄”,達到癲狂的程度。他在漣水做官期間審理一樁命案,由於罪犯是省裏官員的親屬,致使刑部批文遲遲不能下達,這使他憤憤不已。一天,有一人帶著幾塊奇石求見,幾塊石頭小巧玲瓏,紋路清晰,巧奪天工,真是世間少見。來人請米芾在人命案子上高抬貴手,米芾正色地說:“我愛石,但更愛百姓,客人不必多說,請回吧。”來人走到門口,仰天哈哈大笑,說:“米大人清正廉潔,秉公辦事,令人欽佩。”原來,來人是督辦案件的欽差大臣。

7、“豆腐湯”尚書湯斌

湯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生清正廉明,政績斐然。康熙二十三年,皇帝欽點湯斌出任江蘇巡撫。湯斌到任後,體察民情,處處顧念百姓利益,潔己率屬,破積習,減稅賦,移風俗,濟災民。兩年之後,湯斌高升禮部尚書,離任之日,蘇州百姓罷市三日,塞道庶留。湯斌不僅為政清廉,居家也頗有顏回之風,平時采野菜供膳,每餐必有一味豆腐,因而他有一個看似戲謔、實為敬重的外號——“豆腐湯”。湯斌的生活清苦,他的故居板門竹籬,簡陋異常,死時家裏僅剩下8兩俸銀。

8、楊震拒金保節

東漢時期的楊震被譽為“關西孔子”,一次赴任途中經過昌邑縣。昌邑縣令半夜懷揣金重前來謁見。他對楊震說:“深更半夜,此事無人知曉。”楊震麵對重金,沒有動心,回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所謂無知!”來人羞愧難當,隻好收起重金告辭。

9、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10、廉潔奉公的孫中山

孫中山曾任民國大總統、大元帥,但他從未置私產,可謂一生正氣,兩袖清風。除了華僑捐贈他一座房子外,他沒有任何私產。他在臨終時,在留下給家屬的遺囑中寫道:餘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所遺的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餘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其愛,以繼餘誌。此囑。聊聊數語表明了偉人的坦然心跡,也是這位不謀私利、廉潔奉公的人民公仆光明磊落的寫照。

孫中山還非常重視辦事公正,主張廉潔奉公,不謀私利,反對輔張和腐敗。他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以人民利益為重,決不謀私利,並反對任人唯親的做法。

他的胞兄孫眉在夏威夷辦農場和經商,曾資助少年時的孫中山讀書及生活用費,在孫中山進行革命時,孫眉也曾多次出資幫助弟弟幹革命,可以說貢獻很大,功不可沒。當時同誌們向孫中山建議派孫眉出任廣東省都督,孫中山堅決不同意,孫中山秉公辦事,不謀私利,不任人唯親的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是人們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