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華僑的旗幟陳嘉庚
陳嘉庚(1874—1961年)出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今屬廈門市)。陳嘉庚是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著名愛國華僑領袖。他一生“興實業、辦教育、勤勞國事”,是我國華僑史上第一位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麵活動集於一身的光輝旗幟。
陳嘉庚青少年時代,正當中法戰爭失敗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後,祖國麵臨列強威逼、民族危難的關頭,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蕭條。17歲的陳嘉庚,離開苦難的祖國,背井離鄉,跟隨父親去新加坡學習經商。他先在父親開設的米號主持店務,後來又經營黃梨(菠蘿)罐頭和房地產業。1905年開始把經商重點轉向橡膠業。他經營得法,獲得了成功,不僅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還成了海內外知名的華僑大實業家,成了華僑三大巨富之一。
陳嘉庚自己富了起來,想的卻不是個人的享受。他渴望祖國的迅速強大,下決心報效祖國。31歲時他加入孫中山同盟會,慷慨解囊捐助振興中華的革命事業。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致電他“將赴南京需費”,他毫不遲疑地馬上彙去新加坡幣50000元,幫助革命之急需。為了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質、振興民族精神,1912年他從新加坡回到家鄉辦起第一所鄉立集美小學。1925年,他在海外的事業發展到了頂峰,已有了較強的經濟實力,卻不置田產,不建私宅,而是大力捐資興辦學校。
他陸續在集美辦起了各類各級學校,計有幼兒園、男女小學、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技術學校,囤學專科學校和水產商船專科學校,還興辦了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醫院、農林試驗場、教育推廣部等,統稱為集美學村。他不僅捐資興建校舍,還親自物色校長、教員,親自過問錄取新生等事宜。
陳嘉庚為了進一步培養報效祖國的高級人才,決定辦一所綜合性大學。1921年他獻出創辦廈門大學基金四百萬元,選定了當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演武場作為校址。到1922年廈門大學校舍全部落成,其設備之完善,在舊中國是絕無僅有的。為了承擔集美村和大學的兩處經費,他不得不變賣一部分自己的家產,甚至當他的企業有了危機,債主強行將他的全部財產交由債權人指定的監管者監管,外國財團準備把他的企業收為附庸,條件是要他停辦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他聽了十分生氣,斷然拒絕說:“企業虧蝕可以收盤,學校決不能停辦!”為了維持學校,他還四處募捐或向銀行貸款。
陳嘉庚傾家興學,譽滿海內外。他一生捐獻的教育經費,相當於他企業全盛時期的所有不動產。他為了祖國的複興事業,常說:“金錢如肥料,散發才有用”,廈門大學到今70多年,集美學校更是近80年曆史了,已經培育出大批國家有用人材。
抗日戰爭中,年過六旬的陳嘉庚,愛國之心更加熾烈。這時他成了南洋華僑抗日救亡運動的領袖。他抱定“抗戰斷無不勝,建國斷無不成”的愛國信念,明確提出:“全麵抗戰,長期抗戰”的口號,為抗戰募集了金額可觀的數額,同時宣傳抵製日貨,動員機械工人回國效力,有力地推動了廣大華僑的抗日愛國運動。他痛斥汪精衛之流的投降賣國行徑,提出著名的“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是漢奸”提案,鼓舞了愛國人民的鬥誌。他還向南洋同胞大力宣傳延安精神和解放區的光明前景,完全置生死於度外,隨時準備以身殉國,充分表現出愛國華僑領袖的無畏氣概和高風亮節。他還創辦了《南僑日報》同國民黨的汙蔑展開論戰,指出共產黨領導的解放戰爭勝利在望,中國人民站起來的日子為期不遠了。
解放後,陳嘉庚應毛澤東邀請,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會議,當選為常委。並擔任了華僑方麵事務的領導職務,曆任全國政協第2、3屆副主席。他為了新中國的繁榮富強,毅然放棄了優裕的物質生活,不要一個子孫陪同,回祖國定居,“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要為人民事業再盡綿薄之力。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他在臨終之際還殷切盼望祖國早日實現和平統一;還在關懷祖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處理私人財產的遺囑中,沒有把財產留給子孫後代,而是全部捐給集美學校作校產;並將國內銀行300萬元巨款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陳嘉庚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愛國的一生。他對祖國、對人民、對社會主義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不愧是一個中華民族傑出的兒子,愛國華僑的典型楷模。他的名字將和那些曾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教育事業,為新中國革命勝利作出貢獻的先驅們一樣永垂青史。他不愧為一個真正的海外赤子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