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張治中為和平奔走

1927年初。張治中眼看國共兩黨關係日趨惡化,國共合作即將破裂,他既不願反共,也不願反蔣,心情十分苦悶。於是,張治中辭職前往歐美考察。在國外,他看到西方的現代化建設,羨慕不已。心想:我的祖國什麼時候也能實現工業現代化,達到歐美的先進水平呢!同時,他對白種人對中國人的歧視感到憤憤不平,他立誌要為中國的和平、統一事業貢獻自己的畢生力量,使中國人能揚眉吐氣於國際舞台之上,列身於先進民族之林。

回國後,蔣介石任命他作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軍政廳廳長。三個月後,他不滿蔣介石的“剿共”政策並想避免直接參與反共戰爭,於是從1928年秋到1937年春,他到國民黨的軍官學校任教,度過了漫長的10年軍事教育生涯。

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九三九年初,張治中到重慶接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第一處主任。後又調任國民黨軍委會政治部部長。這期間,張治中和周恩來、郭沫若過從甚密。還在政治部內設置了一個文化工作委員會,請郭沫若主持,委員中有不少左派的著名人士,如沈雁冰、陽翰笙、馮乃超等人。

蔣介石雖然在口頭上表示要共同抗戰,但在暗地裏卻仍然執行“先安內,後攘外”的反共政策,時刻不忘消滅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受到我黨的堅決反擊。1942年,張治中受蔣介石委派,擔任國民黨商談代表。他和我黨談判代表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在重慶談了八個月,雙方達成有關抗日合作的四條協議。但蔣介石根本不願給共產黨以合法地位,商談便告失敗。抗日戰爭的最後幾年,張治中一直與共產黨代表周恩來、林祖涵等反複商談,為國共合作抗日,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抗戰勝利了,為了使國家避免再次陷入內戰的漩渦,張治中積極活動,主張和平解決國內問題。當時,國民黨軍隊遠在西南、西北,來不及運到內戰前線,同時全國人民要求和平建國。於是,蔣介石一方麵加緊內戰準備,同時玩弄和平陰謀,他派張治中偕同美國特使赫爾利到延安去迎接毛澤東來重慶談判。1945年8月28日,張治中和赫爾利陪同毛澤東來到延安機場,他看到了毛澤東和送行群眾揮手告別的動人場麵,很受教育,認為這正是國民黨不可企及的地方。馬達轟鳴,飛機直上藍天。在機艙內,毛澤東同誌和張治中交談得非常融洽。由於共產黨的努力和民主人士的聲援,終於迫使蔣介石同我黨達成協議。10月8日,張治中借軍委會禮堂,舉行宴會,宴請毛澤東和共產黨的其他代表。10月10日午後,在張治中家的客廳裏簽署了著名的“雙十協定”。在一次非正式場合,毛澤東緊緊地握著張治中的手,讚揚他為和平奔走的誠意。

張治中從延安返回重慶不久,蔣介石繼密頒“剿匪手本”以後又召開軍事會議,發動內戰。當時,張治中正在新疆解決“伊寧事件”,獲悉此事,立即寫了一封萬言書勸說蔣介石不要繼續內戰。美蔣反動派在政治上軍事上失敗以後,感到發動內戰時機尚未成熟,於是又玩弄新的政治欺騙。不久,馬歇爾作為美國總統杜魯門的特使到中國“調處”。張治中又回到重慶和共產黨代表周恩來談判停戰問題。1946年1月10日正式簽訂停戰協定後,由周恩來、張治中和馬歇爾組成“三人小組”,以監督停戰協定的執行。

1947年,蔣介石全麵發動內戰。張治中為躲避現實,尋求排遣,到蘇州、杭州、上海、台灣遊覽。旅途中,他想到人民和國家的艱難情況,百感交集。

1948年底,繼遼沈戰役以後,淮海戰場黃伯韜兵團、邱清泉兵團、黃維兵團、孫元良兵團相繼全軍覆滅。蔣介石為了擺脫困境,被迫於1949年1月21日“引退”,繼續在幕後操縱。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這年4月1日,張治中以南京政府和談首席代表的身份,赴北平談判。經過十三天的談判,4月13日雙方就《國內和平協定》取得了一致的意見。但是,南京方麵拒絕接受,並要張治中回南京複命。

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布命令進軍江南,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周恩來去看望張治中,勸張治中留下,他懇切地說,西安事變時我們已經對不起一個姓張的朋友,今天再不能對不起你了!張治中深受感動,決定暫留北平。這時期,毛澤東曾多次和張治中談話,鼓勵他開始新的人生的曆程。建國後,張治中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中國人民永遠懷念這位精誠為和平奔走的愛國人士張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