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康有為與百日維新
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治,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縣人,1858年出生在一個世代官宦家庭。
康有為早年曾到過香港和上海,閱讀到一些介紹西方資本主義的書籍,由此初步明了當時的國際大勢,通過比較,覺得按資本主義文明所建立的秩序比封建製度要好得多。他接受了一些資產階級政治思想逐漸形成了政治上和思想是的維新體係。他寫成了《大同書》一書,他在書中指出:封建社會是“據亂世”;資本主義社會是“升平(小康)世”;公產主義社會是“太平(大同)世”。大同之世是一個“天下為公,無有階級,一切平等”的極樂世界。這部書反映了康有為對“大同世界”的空想。
1885年春,清政府和日本準備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擬將遼東半島和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並賠償軍費二萬萬銀兩。正在北京會試進士的康有為探知了條約的內容,大為震驚,立即發動廣東籍舉人聯名上書請願,請求朝廷拒絕簽約。為了擴大聲勢,來一次規模更大的請願,康有為和梁啟超串聯十八省舉人1000多人,到宣武門外的鬆筠庵開會,商議聯合請願的事情。會上,台灣省舉人痛哭流涕,誓死不願離開祖國的懷抱。康有為痛述民族所受奇恥大辱,要大家聯合上書皇帝,挽救國家的危亡。到會舉人義憤填膺,公推康有為執筆起草奏書。康有為不負眾望,一天兩夜,奮筆疾書了一篇長達14000字的《上皇帝書》,康有為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把遼東等割讓給日本,那麼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也會跟著來瓜分中國。所以必須拒絕簽訂屈辱的條約,懲辦“主和賣國”的官僚和“喪師失地”的將帥。同時,還必須從根本上實行變法,改革政治,才能使中國富強起來。《上皇帝書》寫好後,由梁啟超等人抄寫數份,分送大家傳閱。大家看了,情緒更加激昂,簽名的舉人有1300多人。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漢朝用公家車馬接送被征舉的士人,後來人們就用“公車”作為舉人進京應考的代稱)。5月2日,各省舉人排成一裏多長的隊伍,正式把《上皇帝書》送到清政府都察院。都察院官吏找借口拒絕呈遞《上皇帝書》,光緒皇帝還是沒有看到。“公車上書”雖然沒能阻止《馬關條約》的簽訂,但在社會上卻發生很大的政治影響,造成了維新變法的聲勢。
“公車上書”第二天,會試發榜,康有為中進士,得到工部主事的官銜。於是他再把《上皇帝書》加以修飾潤色,以個人名義呈送光緒皇帝。這次上書終於被光緒皇帝看到並很受讚賞。於是,他又第四次上書請求變法。
在這個時期,康有為除了不斷向皇帝上書以外,還極力加強變法的輿論宣傳和壯大維新力量。康有為在北京結識了一批傾向變法的青年官吏,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創辦報紙《中外紀聞》;8月,康有為在北京發起組織了維新派政治團體“強學會”;10月,康有為離京南下,到上海創辦“強學會”,發行《強學報》;1898年4月,康有為集合在京舉人又組織一個保國會,不少官吏、士紳、讀書人紛紛參加。就這樣,一個以北京、上海等地為中心的維新變法政治改良運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起來。社會大變革的條件逐漸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