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體主義在教育中的地位
有人說:有德有才是良才,有才無德是壞才,有德無才是庸才,無才無德是無賴,可見,德育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德育教育的內涵很廣泛這裏筆者就集體主義教育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的地位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當前,中小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這種特定的家庭生活環境,使他們缺少與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交往、謙讓、幫助和照料的體驗,再加上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單元樓房的居住環境使中小學生平時也缺少與其他的人、群體、同齡孩子間交往和合作的機會,“集體”、“他人”和“大家”的觀念差,有的甚至造成個性、心理、道德、品質等方麵的問題。對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如何實施集體意識、觀念的教育,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使其學會關心他人,把集體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學會與他人共處,學會合作,適應社會的發展,可以說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關係的政治原則和道德原則,它的主要內容是:堅持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相結合,促進社會和個人的和諧發展,倡導把國家、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維護個人的正當利益,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當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個人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利益。我國目前處於改革開放,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在經濟體製上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在經營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出現了多種價值觀並存的現象。中小學德育工作如何適應新形勢,不斷提高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覺悟、是學校德育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學校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鏈條中,集體主義教育居於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個重要的中間環節,集體主義教育承接愛國主義教育使其更加貼進學生實際,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深化和升華;集體主義思想又是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集體主義價值觀又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基礎,有助於學生樹立社會主義理想,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原蘇聯的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集體主義是一條“主要的道德原則”,“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社會對人們提出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集體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同時對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麵發展有重要的意義。把學校作為培育集體意識和觀念的起點,作為培養集體主義的搖籃,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共識。目前,我們學校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已經很明確。
《小學德育綱要》要求,熱愛集體的教育主要是“教育學生知道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要熱愛集體、關心集體,培養集體意識和為集體服務的能力;服從集體決定、遵守紀律、努力完成集體交給的任務,珍惜集體榮譽,為集體爭光;在集體中團結、謙讓、互助、合作、關心他人、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學習做集體的小主人。
《中學德育大綱》要求,初中主要是:進行尊重、關心他人,集體成員之間團結友愛教育;愛班級、愛學校、為集體服務、維護集體榮譽的教育;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紀律關係的教育。
高中主要“進行尊重、關心、理解他人,集體成員之間團結協助的教育;關心社會、為家鄉、社區的公益事業貢獻力量的教育,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國家利益關係的教育;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人生價值觀教育”。
目前,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重點和難點是途徑和方法的問題。學校實施集體主義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總的來講有顯性和滲透性教育兩種。顯性教育的方式我們運用的比較多,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從80年代的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經濟成份,人們的生活方式、就業崗位和形式的多樣化,新生一代在關注個人需求上的增強,教育的任務加重了,顯性教育的效果卻越來越不理想。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有必要研究和借鑒外國學校實施集體主義教育的方法——滲透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