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各國包括集體意識和觀念在內的許多教育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十分強調教育的潛移默化,重視教育目標和內容的滲透性,比如美國講“人的自尊、自信、自主”是生存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是通過《三條腿的凳子》的故事來進行教育的:一個凳子必須有三條腿,才能形成一個平麵,才能穩定,缺一條腿也站不穩。相比之下,我們教育的題目卻過於呆板和成人化,像“遵守紀律”、“艱苦奮鬥”、“助人為樂”、“拾金不昧”等,可以說是一個個口號,一條條標語,如果學校教育把集體主義教育等都要變成一種“口號教育”,學生一看題目就知道老師要說什麼,聽了上一句就知道下一句的內容,就會缺少深疑和懸念,激不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研究學生的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把他們當成孩子而不是成人,讓題目發人深思,特別是具有童真、童趣和童樂,是我們應努力的一個方向。另外,我們應該注意排除兩個方麵對集體主義教育的幹擾:一個是不平等,另一個是分數。

班集體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小社會”,這個“小社會”有自己特定的“道德”、“規範”的價值“準則”。在班級體中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有一個最大的優勢是所有成員的平等性。班級雖然設有班幹部,但並沒有特權和等級,沒有報酬和個人利益,隻有在班集體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而已,都是義務為班集體服務,這一點需要引起班主任老師的高度重視,班幹部一旦養成一種“幹部”的優越感,有了一點“小特殊”、“小特權”,破壞了同學之間這種可貴的平等性,將會從品格的源頭上影響集體主義品質的培養。

同樣,它也是評價一個學生的素質高低、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相待、和諧相處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標準。分數的幹擾也不容忽視。學校以考分評價教師,教師和家長以考分評價學生,這種以分看人、取人、待人的教育評價觀,加大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裂隙,影響了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和心靈的對話,課堂教學平等、和諧的環境氣氛受到影響,教師和家長無意之中用分數把學生劃分為幾個等級,影響了學生團結和友愛,降低了集體的凝聚力。

滲透教育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各學科可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狠抓學生感興趣的一個方麵開展教育。例如體育課在組織體育課堂教學的同時可培養學生的團結意識、協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地理課通過介紹祖國秀美的山川、奔騰的河流、豐富的寶藏對學生進行熱愛集體、熱愛祖國,開發和建設家鄉大好河山的教育,語文課可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寫調查報告,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使學生了解集體、關注社會的未來與發展。

對學生實施集體主義教育的途徑是多方麵的,不管采取哪一種方式,都要講求教育的實效性,既要重視集體主義教育在學生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又要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隻有教育手段科學化、藝術化、多層麵化,才能真正起到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覺悟和養成良好的行為品質。總之,集體主義教育在學校德育教育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集體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基礎,隻有集體主義教育提高了,學校德育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反之,沒有集體主義教育的德育教育也就如同在沙灘上修建房屋一樣,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