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藏族群眾的好“門巴”方國俊(1 / 3)

2.藏族群眾的好“門巴”方國俊

在西藏軍區副司令員兼總醫院院長李素芝的家裏,掛著一幅泛黃的“母子照”,它不是一張普通的照片,它記載著一個軍人世家撫育英模成長的感人故事。

李素芝,1954年4月出生於山東沂蒙革命老區一個普通幹部家庭,父母都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參加革命的老黨員,一生任勞任怨,為共和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少年時期,李素芝最開心的時候莫過於聽父親李敬南或者一些老革命前輩講戰鬥經曆和先烈們的光榮事跡。

有一次,父親李敬南的革命老友到他家做客,他們回憶起革命時的片段——一段他們沒有聽過的、關於他們親愛的父親英雄事跡,這深深地吸引了在一旁玩耍的李素芝兄弟,他們中斷遊戲,跑到父親身邊,認真地聽了起來:

“16歲那年就當上了一名抗日戰士。”李素芝的父親感慨地說道。

“是啊。你還記得不?有一次,你和幾個戰友在抗日戰區搞宣傳時,突遇到幾個日本鬼子襲擊。你和戰友們與日本鬼子展開了激戰,經過20多分鍾的交戰,打死了10多個鬼子,窮凶極惡的日軍,便調動大批鬼子對村莊進行搜剿。此時,你受了傷,身邊的一名戰友兩條腿和肩膀上也多處中彈。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你一邊忍痛背起戰友尋機隱藏,一邊組織指揮群眾轉移,最後在村莊的一塊麥地裏脫了險。你們這次與日本鬼子的交戰,取得了勝利,不僅沒有犧牲一人,而且還使群眾安全脫險。這在當時,是革命老區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事情啊。你不曉得我當時是多麼地佩服你,真牛!”

……

李素芝的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革命經曆作為教育子女的傳家寶,而李素芝兄弟也正可謂聽著父親及老革命前輩們的英雄事跡長大的,它們感染著他、激勵著他。所以,每當父親李敬南回家或者有老前輩來到他家時,李素芝就與兄弟們纏著父母及老前輩給他們講戰鬥經曆和先烈們的光榮事跡。

小時候,因父母工作繁忙,李素芝和他的兄弟姐妹是在農村的外婆家長大的。那時,與村裏的其他農家相比,他們的家庭生活條件雖然好一些,但是,父母卻常對他們及他們的外公、外婆說“應與普通農家的孩子打成一片,不得有任何的特殊”。所以,他們同其他的農村孩子一樣:農家草屋、睡土炕、吃五穀雜糧。

在農村的幾年裏,李素芝利用點滴時間、如饑似渴地讀書,先後閱讀了父母拿給他的《紅軍長征的故事》、《雷鋒日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歐陽海之歌》、《安業民》等書籍。在父母的教育和書籍的熏陶下,自李素芝懂事那天起,小小年紀的他就懂得了忠於黨、忠於人民、聽黨的話,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對一個人的成長進步的重要性。所以,李素芝從小就養成了樂於助人、積極進取的品格。比如李素芝自己非常節儉,但是在遇他人有困難時,卻很大方。

一天,李素芝放學回家時,看到鄰家的小夥伴有氣無力地縮在牆腳下。李素芝上前一問,得知小夥伴家早已斷糧,兩天沒吃東西了。李素芝聽後,心裏非常難過。他飛快地跑回家中,端來一大碗稀飯和兩個“窩窩頭”,送給了小夥伴。

無獨有偶。李素芝10歲那年,正值“三年自然災害”,缺吃少穿的,日子過的非常清貧。在冬天的一個傍晚時分,李素芝走到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叫薑果的小夥伴縮在一個角落裏,正凍的瑟瑟發抖。他毫不猶豫地把母親剛給他做的一件較厚的衣服,脫給了小夥伴。

李素芝的父母是偉大的,更是了不起的。他們像春蠶一樣,含辛茹苦地培育著他,支持著他的工作、學習。16歲那年,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下,李素芝也成了一名解放軍戰士。從那時起,他的父母堅持每月至少給他寫兩封信,教育鼓勵他如何做人做事,對中家中的任何困難卻從來沒有提過一句。正是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為他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之形成了今天的“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李素芝精神。每當談起這些的時候,李素芝自豪地說:“我數十年的追求和奉獻,得益於少年時代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就是我的啟蒙老師。”

在之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李素芝把這種熱心助人、追求進步的精神一以貫之地堅持了下來,無論家中如何困難,都沒有忘記勤懇學習、踏實工作、無私助人。文革期間,別的同學都爭著去鬧革命,而李素芝卻在家認真讀書學習,從不間斷。

“我要做暴風雨中的鬆柏,絕不做溫室中的弱苗;我要做高山岩石之鬆,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願在暴風雨中,艱苦的鬥爭中鍛煉自己,不願在平平靜靜的日子裏度過自己的一生。”、“自己辛苦一點,多幫助別人做點好事,這就是我最大的快樂和幸福。”這是雷鋒警句格言,更是李素芝座右銘,從少年時代開始,李素芝就把它們記在自己的每一本日記的第一頁,以時來時刻提醒自己。李素芝說:“雷鋒就是我終生學習的楷模。”

李素芝的童年是在農村的外婆家度過的。那時,每到收獲季節,打穀場就成了李素芝的“家”,茅棚成了他的“宿舍”。在鄉下,那時期常出偷糧的現象。為了不讓生產隊裏的一粒糧食受到損失,李素芝不怕疲勞,不顧蚊蟲叮咬,千方百計像守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在日常生活中,李素芝時時處處以雷鋒精神來激勵自己,視集體利益高於一切。他說:“我能為集體做點好事,心裏很高興。”

一天夜晚,突然刮起大風,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而下。打穀場上的幾萬斤麥子眼看就要被大雨衝走,群眾一年的口糧將受到極大的損失。在情況如此緊急下,在“糧食是社員的命根子,決不能讓它受到一點損失!”的決心下,李素芝急中生智,火速地跑回家,把自家僅有的3床被子抱來蓋在麥堆上。

正是由於他把集體利益放在首位,所以,1976年則從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畢業後的李素芝,主動放棄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大都市優越條件,主動地自願申請到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的西藏工作。到藏後,他便在軍區邊防一團當了一名普通醫生。從此之後,他履行著麵對著綿綿群山,以及長年累月巡守在邊防線上的戰友,寫下的“醫生是維護生命的使者,我要把生命的價值書寫在生命的禁區,書寫在地球之巔。”誓言。

一天晚上,剛剛割豬草回來的李素芝,聽社員說,隊裏一塊30多畝剛收完麥子的田地,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耕地灌水。這時,李素芝想起割豬草時發現那塊地還有不少缺口沒有堵閉,如果今晚不堵,就會影響灌地。想到這裏,他毫不猶豫地跑回家裏,喊醒了睡得正香的9歲的弟弟。就這樣,兄弟兩人,扛著鐵鍬,奔向夜色茫茫的田野。到地裏,他們才發現,田埂上有的缺口足有50多厘米深,而且不止一處。李素芝兄弟二人仍是一鍬鍬挖起土塊往裏填,然後,再使勁地用腳踩實……兄弟兩人一直忙到深夜,才算把所有的缺口堵住。

為集體、為他人做好事,有時誇他,稱讚他“見難不怕難,吃苦不叫苦,小小少年郎,處處是榜樣”;但是,也有人說他是“傻子”,盡幹“傻”事。每當聽到這些“評論”時,李素芝常是一笑了置。因為,在他看來,“能為大家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我願意當這樣的傻子,幹這樣的傻事。比起雷鋒來,我幹的傻事太少了。”

李素芝說:“最大的幸福是給病人解除痛苦,隻要給病人解除了痛苦,我就感覺體現了自己的價值,有種成就感和幸福感。”、“其實,這麼多年來我不是沒有機會離開西藏。但是我不願意離開,這裏有我的事業平台,這裏有需要我的官兵和群眾。在這裏呆久了,我對這裏有感情了,到內地反倒不習慣了。”從這些話裏,我們也可以看出,李素芝之所以對生活充滿信心和熱愛,源於他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源於他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黨性,源於崇高的曆史使命感和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源於對事業的摯愛和執著,源於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和熾熱情懷!

李素芝的父母常常告誡他:“愛黨愛國愛人民,首先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群眾。”

翻看李素芝少年時期的日記,裏麵有這麼一段話:“一滴水隻有融入大海才能體現生命價值,一個人隻有融入集體才能得到健康成長。力量從團結中來,智慧從勞動中來,行動從思想中來,榮譽從集體中來。我要永遠戒驕戒躁,不斷前進。”

李素芝是一個非常熱愛勞動的孩子。每逢節假日,在田地裏,你總能看到李素芝參加勞動的身影。

一年暑假,正碰上大旱。為了抗旱,一連10多個晝夜,十幾歲的李素芝同鄉鄰們一起踏車拉水,腳底板都磨出了血泡,卻一聲也不肯。

在他的家鄉,李素芝幹活是出了名的快,即使是村出的壯年,有時也比不不上他。他一天能割一畝小麥或一畝水稻,一天能鋤半畝花生地裏的草。

另外,在農村使牛耕地,都是中老年人的技術活,指揮牲口勞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隻有十幾歲的李素芝,不僅能使牛耕地,而且還能使牛拖耙。每當秋季搶種時,你都可以看到,他深一腳淺一腳的行走在水泥田裏地,耕田耙田。大家看著李素芝這樣為集體苦幹,都很受感動,說他真是個“好苗子”!當他的同學看他到這麼買力地在田地勞動的情景時,不明白地問:“你不好好學習,把青春消磨在這樣的勞動中有什麼意思!”李素芝卻回答說:“遠大的目標始於足下,偉大的理想見於行動。沒有集體,就沒有成長的空間;沒有流血流汗,就不能煉成鋼鐵,沒有一犁一耙的耕耘,就不能體會到農村的艱辛。”

李素芝優良的品德、一心一意為群眾服務的思想、過硬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人們的普通認同。村裏組織兒童團,他全票通過當選為團長。當了團長之後,他做起事來更是不辭勞苦。平時,不論是什麼樣的勞動,李素芝總是上工在人前,收工在人後,而且總是揀重活髒活做;他還召集全村少年兒童,成立兒童巡邏隊,晚上組織少年兒童為村裏巡邏,維護治安;放學後,他帶著兒童團員為五保戶、軍烈屬搞衛生、抬水……

少年時期的李素芝,不但熱愛勞動,而且熱愛學習。在校學習期間,李素芝非常勤奮,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異。他認真聽講,抓住生活中的點滴時間讀書。李素芝的教室後麵,有個讀書角,裏麵的書籍全是靠課間及吃飯的時間讀完的。當同學們在玩耍的時候,他在讀書;當同學們在講吃、講穿的時候,他還在讀書……

除了學習外,李素芝的二胡拉得好、乒乓球打得也棒。在學校文體比賽中,李素芝曾多次獲冠軍,但是他從不驕傲,反而很謙虛,所以,同學們都很佩服他,老師也都很喜歡他。

20世紀60年代初期,李素芝隨父母到工地上宣傳毛澤東思想。會表演、會伴奏的李素芝,與他的三弟李界芝以山東快書的形式,合演了“紀念白求恩”,他們聲情並茂、惟妙惟肖的出色表演,贏得了群眾一陣又一陣的熱烈掌聲。

此後,李素芝被選入社教宣講團,深入縣鄉進行宣講,深受各級領導和群眾的歡迎。

農村沸騰的生活,艱苦的勞動,教育了李素芝,也鍛煉了李素芝。使他成長得更加結實,意誌也更加堅定了。黝黑的皮膚,粗壯的胳膊,結滿了老繭的雙手,煉就的一顆紅心,以及和農民在勞動中結成的深厚感情,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李素芝少年時代成長的標誌,看作是追求進步的起點。

有人問李素芝:“在西藏這麼多年,您最大的痛苦是什麼?”“沒有照顧到家裏人,我欠他們太多了。”李素芝語帶無奈的回答。

進藏20多年,李素芝休假時間加起來不到半年,而每次休假時,他都要到母校學一項新業務,這是幾十年來,他給自己定下的一條“鐵”規。由於和女兒楠楠相處的時間是少之又少,兩人之間的父女深情一直無法建立起來,至今女兒楠楠未叫李素芝一次“爸爸”。

李素芝說:“從小受的正統教育比較多,父母對我要求比較嚴,不過在家裏五個兄弟姐妹中,父母最疼愛的是我。”然而,父母最疼愛的李素芝,卻被忠孝不能兩全的痛苦折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