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份的一天,像往常一樣,李素芝埋頭在實驗室裏做實驗。當時,他正在用一個動物——猛犬做實驗。當他給一條猛犬注射麻醉後,終於再也抵抗不住連續熬夜的疲勞,暈睡了過去。誰知,這一睡就是好長時間,實驗室又空無一人,猛犬醒來後,掙脫了捆綁,並向李素芝咬去,直到這時,李素芝才醒了。
然而,肉體上的痛還沒消,精神上的痛苦緊跟而來——他接到老家打來的電話:母親病逝了!喪母之痛揮之不去,而實驗又不能中斷,這真是痛苦的折磨。然而,痛定思痛的李素芝,卻又在實驗室裏呆了三天。直到第四天早上,他才跌跌撞撞趕回山東老家。到家時,母親已下葬,連最後一麵都沒見成,這成了李素芝心中永遠的遺憾。在家呆的那幾天裏,李素芝懷著對父母深深的愧意,流著眼淚給父親按摩了兩個多小時。三天後,他又回到了西藏。沒想到,這次又是與父親的訣別——兩個月後,他父親撒手人寰。接二連三的打擊讓李素芝病倒了,在他心中,交織著百轉千回的痛……
其實,李素芝虧欠的,何止隻是對父母孝而已,對愛人和孩子,他同樣虧欠了很多。“1983年,我從上海進修回來,在醫院做了一個手術。手術完後病人情況不太穩定,我在手術室裏呆了七天守著病人沒出門,心情很不好。我愛人來給我送飯,我把飯扔了,她哭著走了。等到病人情況穩定後,我才回家,給愛人賠禮道歉。想起來,這麼多年她真的辛苦了。”憶起往事,李素芝滿懷愧疚。
李素芝的女兒,名叫楠楠,如今已是27歲的大姑娘了。然而,每當提起女兒楠楠的時候,李素芝的心裏就酸酸的。因為直到女兒15歲,他都沒聽到女兒叫過他一聲“爸爸”。
女兒楠楠出生後不久,便被送往妻子郭淑琴的在大連的姐姐家裏。楠楠13歲那年,對她疼愛有加的姨媽因長期勞累也癱瘓在床,再也沒法照顧她了,楠楠這才被接回家,開始跟著媽媽一起生活。妻子郭淑琴為了照顧女兒楠楠,轉業回到了內地大連,而李素芝則繼續留在西藏高原工作。
在女兒楠楠的心目中,“爸爸”隻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小時候,楠楠經常問媽媽:“爸爸在哪裏?他怎麼不回來看我們?同學們都說我沒有爸爸,不跟我一起玩。”
妻子郭淑琴安慰女兒,說:“孩子,你有一個好爸爸,他在很遠很遠的地方工作。等到過年的時候,爸爸就會回來看我們!”
就這樣,楠楠想啊、盼啊……過了一年又一年,楠楠始終沒有見到爸爸的身影。終於,楠楠說:“我不要這個爸爸了。”
有時,李素芝給女兒楠楠打個電話,每次楠楠接到,要麼不說話,要麼喊一聲:“媽,你的電話”。楠楠似乎沒有什麼要和這個爸爸說的。
楠楠長大了,可讓她叫一聲“爸爸”,都很難開口。即使在大家麵前,楠楠對爸爸的稱呼也隻是“李叔叔”、“李素芝”,楠楠說:“我不是不愛爸爸,就是叫不出口,總感到叫他‘爸爸’怪別扭的。”每當此時,人過中年的李素芝不由一陣心。尤其是2002年發生的“送機”事件,至今讓李素芝印象深刻。
故事發生在2002年4月23日,作為研究生導師、院長的李素芝前往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參加論文答辯,答辯結束後,剛在家呆了一天的他就接到了部隊的通知,要他立刻返回部隊。當時,前來送行的有除了妻子郭淑琴、女兒楠楠外,還有副院長雷明權一家三口。臨別時,臨別時,副院長的女兒雷蕾抱著李素芝大哭,舍不得他的離開,而他自己的女兒楠楠卻默默無語的站在一旁,一句話都沒有。
時空的阻隔,衝淡了父女間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是,他相信,總有一天女兒會理解自己的。事實也確實如此。如今,那個曾經怨恨父親的女兒,最終選擇了父親的道路——楠楠畢業時主動要求到西藏工作。也正像李素芝所說的,“不過,現在女兒挺佩服我的,她說我事業心強,現在我們感情也加深了。我想,等我退休後我就帶著她們母女出去旅遊,就當是我對她們的補償吧。”
李素芝就是這樣一個忘我工作的人,人們都說他是一個工作狂,他把自己的事業看的比親情、愛情還要重。對他來說,祖國需要才是價值,無私奉獻才是幸福。李素芝曾說:“要把生命的價值書寫在地球之巔”,這是多麼豪邁的人生誌向!32年來,正是這樣的理想和誌向,激勵著他勤勤懇懇、艱苦奮鬥、殫精竭慮、孜孜以求、為服務邊防官兵、服務藏族同胞、保衛祖國邊防貢獻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他說:“我們在西藏很苦,但我無怨無悔”。他的這份付出有了回報,他贏得了邊防官兵和藏族群眾的衷心愛戴。
新時代的保爾張祖坤
張祖坤,1955年出生在中國南端徐聞縣的一個叫“下港村”的農民家庭裏,在家裏他排行老大。在他的記憶裏,兒時的生活是十分艱苦的,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父母每天都拚命地工作,卻還是不能保證家人的溫飽。生活的窘迫,也造就了他勤勞堅韌的個性。
1974年,懷著對革命事業的滿腔熱血,19歲的張祖坤參軍入伍。剛一到部隊,他就迫不急待地向組織遞交了自己的入黨申請書,希望能夠在以後的時間裏得到鍛煉。然而,命運就像是和他開玩笑似的,還沒等他的願望實現,就發現了一件極為不幸的事。1976年9月,在一次軍事演練中,張祖坤的雙腿被炮彈炸斷,醫生為了保住他的性命,隻好截去了他的雙腿。原本是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夥子,可是轉眼間就成了生活無法自理的殘疾人,這時的張祖坤才21歲,人生最好的年華才剛剛開始,他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眼前的事實。
在殘酷的事實麵前,張祖坤痛不欲生,萬念俱灰,陷入了無限的痛苦和絕望中,他知道自己再也無法站起來了,再也不能為祖國站崗放哨了。他的母親大老遠地去看他,當著他的麵時鼓勵他好好養傷,可是一離開病房就失聲痛哭,堅強的張祖坤也流下了淚水。這時候,部隊的首長和戰友們給了他許多關心和溫暖,幫助他樹立了繼續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他漸漸地從失望中看到了一絲光明。於是,他開始正確麵對自己的傷殘,積極地配合醫生的治療,最終挺過了那段難熬的時光。
為了更快更好地解決他走路的問題,部隊特地將他從重慶送到上海進行長達3年的療養,還配備了假肢讓他練習走路。為了學會走路,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他都堅持鍛煉。不過一開始,他並不能很好地駕馭假肢,反而常常被它絆倒。在練習走路的過程中,他栽了很多跟頭,流了無數血和汗,期間一次次的失敗,也讓這個七尺男兒想到過放棄。可是,一想起自己以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想起家人和戰友們那期盼的目光,他就堅定了自己的信心。邁出了他〈再生〉的雙腿,邁向新的人生。就這樣,張祖坤整整花了兩年時間,克服了很多常人無法想象的難關,終於可以“走路”了。在這期間,他抱定了“身殘誌不殘,永遠跟黨走”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他的意誌力也震撼了很多人。1978年,他又成功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多年的夙願得以實現,更讓他覺得天地開闊了起來。
正是那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讓他走出了人生的低穀,直到後來成為遠近聞名的大人物。後來,每當有人問起他是如何挨過那段日子時,他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傷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理誌和信念!”
受傷以後,張祖坤被評為一等榮譽傷殘軍人,按照規定可以享受國家提供的供養。但是,他卻不願意成為國家的負擔。於是,他毅然返回了生他養他的故鄉,投入到了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
1980初,部隊的首長找到張祖坤進行了一次談話,建議讓他和愛人一起到廣東省榮軍院,終身享受國家的供養,生活上也算有個依靠。可是,倔強的他卻堅定地對首長說道:“我雖然殘疾,但還沒有廢,不能成為社會的包袱。”戰友的勸說也沒能阻擋住他決心大幹一番的腳步,隨後,他毅然決定退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徐聞縣。他在心底暗暗發誓,一定要靠自己的雙手開拓出一片光明的未來!
徐聞縣地處粵西,是一個非常偏僻的邊遠山區,經常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百姓的生活很是艱苦。由於很多人都並不了解張祖坤的過去,因此他在找工作、找房子時遇到了很多困難和麻煩,後來,縣政府在招待所裏騰出了一間不到15平方米的房子做他的宿舍,沒有廚房,也沒有廁所,在這裏他們一共住了7年。他能正確對待別人的冷言冷語,體諒政府的困難,理解社會的偏見,但最讓張祖坤感到痛苦的是,沒有一個單位同意接收他。他對別人說:我雖然沒有腿,但我有手,我可以收發信件、接電話,可以打字,可以看大門。為了能夠安定下來,他甚至還提出可以不要工資,隻要能給他事情做就行。可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沒有一個單位敢要他。幾經周折後,他的妻子才勉強得到了一個單位的接收。就這樣,他們一起重新踏上了人生的起跑線,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回憶起當年的情形,張祖坤心中的滋味無人能知,他說:“去一趟衛生間都不容易,要走將近200米,若是遇到刮風下雨,正常人都不容易,對我來說那更加困難……在那條路上,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摔過多少跤,但我告訴自己一定得站起來,走出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
為了能夠養活自己,他還專門去學過理發。在以後的歲月裏,不管遇到任何困難他們都沒有向政府伸過手,總是盡量自己解決,也從沒有給任何單位和領導添過麻煩。
張祖坤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身殘誌不殘,沒有被巨大的困難所嚇倒,用自己的膽識和遠見,闖出了一條輝煌的人生之路。他奏響了人生的最高音符,樹立了社會大眾的楷模,被當地群眾稱為“輪椅上的活雷鋒”、“新時代的保爾”。
20多年來,張祖坤以軍人特有的堅強意誌和拚搏精神投入到創業之中,不僅為自己打拚出了一條不平凡的道理,使生命再次綻放光芒。同時,他也成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先後幫助全縣很多人脫貧致富。
張祖坤先是賣掉了部隊配給自己的代步車,用賣來的錢做起了個體小生意,在他和妻子的精心經營下,生意紅紅火火。直到1983年,縣民政局的領導發現他殘而不廢,對待任何事情都非常認真,且完成地很出色。於是,就聘請他到縣退伍辦協助工作,他二話沒說就擱下了自己的生意。在縣民政局工作期間,他表現突出,工作積極踏實,打動了領導們的心,也贏得了很多人的信任。1985年10月,縣領導又安排他去當縣福利公司的負責人,他非常珍惜這份業之不易的工作,時刻嚴格要求自己。為了能夠籌集到更多的資金,他帶領著公司的全體職工下到全縣十五個鄉鎮進行推銷福利彩票。不過在當時,對於老百姓來說福利彩票還是一件新鮮事物,他們並不十分認可,因此銷售難度相當大。張祖坤帶著被褥和同事們同食同宿,盡力宣傳推廣福利事業,最終創造了奇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銷售彩票200多萬張,為發展殘疾人福利事業做出了貢獻。
雖然銷售彩票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這些資金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仍是杯水車薪,根本不能解決本質問題。為了促進福利公司的發展壯大,張祖坤經過多方努力,先後貸款了180萬元,解決了公司的資金周轉困難。此後,公司的業績不斷攀升,經濟效益穩步增長,兩年時間內便獲利潤30多萬元。
當上領導之後,張祖坤將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了家鄉的扶貧事業中,並為此付出諸多努力,而這也鑄就了他一身的難不倒、壓不垮的拚搏精神。雖然徐聞縣地處廣東範圍之內,屬於沿海地帶,但由於過於偏僻,因此80年代時並沒有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而得到快速發展。全縣有殘障人士2萬多人,很大一部分都是退伍軍人,這使張祖坤想到了自己。如何才能幫助這些殘疾人脫貧致富,成為他無法釋懷的“心頭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