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調查後,張祖坤發現當地盛產菠蘿,如果將這些菠蘿加工成罐頭運到北方,一定會大受歡迎。於是1988年,張祖坤向民政局提出要開辦一家罐頭廠,所得利潤專門為五保戶、困難戶、殘疾人等服務,這項提議得到了領導的大力支持。不過,辦企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就算是一個健全人,也往往會被累到一塌糊塗,更何況是一個高位截肢、行走離不開輪椅和拐杖的殘疾人呢!但張祖坤沒有考慮這麼多,他隻想著如何利用企業來為殘疾人士謀福昨,為了早日落實好辦廠的事情,他拄著拐杖四處奔波,憑著頑強的毅力和滿腔的熱情,更是在短時間內籌集了50多萬元,解決了場地、技術等一係列關鍵性問題,並很快開始投入生產。
投產之後,張祖坤又忙著去解決罐頭的銷路問題,為此他曾多次坐著輪椅遠赴貴州、河北等地聯係推廣,在他的努力下終於打通了兩地的供銷係統。徐聞縣福利罐頭廠成立僅僅三年後,就生產出菠蘿罐頭1400多噸,產值約300多萬元,純利潤達到30多萬元。這些錢一部分用來上繳縣民政福利基金,解決了很多殘疾人的就業問題。罐頭廠的成功,大大地激勵了張祖坤的上進之心和開拓之心。
從個體戶,到退伍部,再到福利公司的經理,張祖坤一步一個腳步,實現了人生的目標與價值。他用事實證明,殘疾人照樣可以一路走得豪氣幹雲。
張祖坤盡職盡責為全縣殘疾人服務,他的事跡感動並激勵著更多的殘疾人重拾雄心壯誌。到底是什麼信念支撐著他的身軀,讓他發出耀眼的光和熱?也許,張祖坤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可以來回答:“一個人身體殘疾了,但思想不能殘疾,靠國家照顧一輩子,那一生就白白過去了。”
1997年,徐聞縣煤氣公司由於經營不善而破產,由法院進行拍賣,可是兩年多的時間過去了,卻是無人問津。這時候,張祖坤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他決心買下這個爛攤子。當周圍的人知道他有這個想法,都勸他放棄:“這個行業不僅存在著易燃、易爆等風險,且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是一個未知數。一個健康人都未必能經營的好,何況你還是一個殘疾人。”
張祖坤卻不以為然地說道:“殘疾人怎麼了?殘疾人也能做好健康人做的事情。”別人又說:“這明明就是一個爛攤子,你就算接了也是白費力氣,說不定還會賠上一大筆。”張祖坤卻有足夠的理論去反駁他們,他說道:“經過反複的市場調查後,我發現這家廠子還是救活的可能性。人們的生活現在有了很大的好轉,如今煤氣已經成為城鎮居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資,隻要經營的好,企業一定就有好的發展。”最終,大家都信服了,張祖坤也橫下了一條心:他決心幹出成效!為了買下這家企業,他去銀行貸款,為了取得銀行的信任,他將自己全部的家產拿出來做抵押。最終,他與中級人民法院達成了協議,以63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徐聞縣煤氣公司。
為了讓這家企業重現生機,張祖坤對經進行了徹底的改革,製定了一係列切實可行的規章製度。在他的精心經營和管理下,全縣17個鄉鎮迅速開辦起煤氣服務網點。同時他還堅持薄利多銷的原則,使煤氣的價格從每罐75元降到了50元。經過一係列的整改措施後,職工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都大大增強,企業很快便走出了困境,扭虧為盈。公司的起死回升不僅為國家上繳了不少稅款,同時也解決了十幾名殘疾人的工作問題,多次得到省、市領導的肯定和表揚。事後,很多人都為他的魄力和眼光所折服。
張祖坤是一名殘疾人,因此他能夠深切地體會到殘疾人的苦與樂,因此他一直都在致力於做好殘疾人的安置工作,既是為了圓自己的一個夢,同時也是為政府分憂。
1994年6月,徐聞縣決定成立“徐聞縣康達永興公司”,並委托張祖坤出任該公司的經理。該公司是一個福利企業,張祖坤認為這是一個為殘疾人辦實事、為社會做貢獻的好機會,便欣然接受了這個請求。當時,社會上的很多人都不理解福利企業的性質,因此貸款很困難,且縣殘聯也沒有可供抵押的資產。但在張祖坤孜孜不倦的努力下,銀行領導的心終於被打動了,他最終獲得了200多萬元的貸款資金。之後,他迅速辦起了蝦苗孵化養殖場、盲人按摩中心等5個經濟實體,10多個殘疾人也有了工作。
那一年的9月,20號強台風登陸徐聞,如果沒有及時防範,這勢必會對蝦苗造成巨大的損失。他不顧家人的強烈反對,乘車冒雨前往離縣城60多公裏的和安鎮蝦苗孵化養殖場,親自指揮救災現場。在暴風雨中,他多次摔倒,截肢傷口部位被擦破,皮肉脹腫,疼痛難忍。工作人員多次勸他離開現場,可是他卻一再堅持,堅持帶領幹部職工在第一線連續奮戰了4個晝夜。最終,他們保住了蝦苗池,直接避免了40多萬元的經濟損失。在張祖坤的帶領下,康達永興公司越辦越紅米,為殘疾人事業做出突出的貢獻。
正是張祖坤“敢為天下先”的闖勁讓他贏得了眾人的稱讚,但他身上令人稱道的遠不隻這點,極富開放性的思維和勇闖商界的膽識,讓他贏得了更多的尊重。
“中華愛國英才”、“軍地兩用人才”、“十大自強模範”……在這些榮譽稱號的背後,張祖坤付出了多少的心酸與汗水,恐怕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作為一個殘疾人,張祖坤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他實現了人生的價值。作為一個致力於殘疾人工作的人,他更是成功的,他曾多次對殘疾人捐資助物,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
原本,幫助殘疾軍人找到工作應該是民政局的任務,但張祖坤作為一名傷殘軍人和殘疾人工作者,卻總是對這些人懷有一份十分深厚又獨特的感情。而那些傷殘軍人有了困難也總是喜歡找他來幫忙,不管大事小事,隻要有求他,他都熱情接待;隻要是力所能及的事情,他都會盡力給予幫助,讓他們高興而來,理解而歸。
一個雨天,張祖坤經過新華書店的門口,看到了一個人幾乎是匍匐在泥濘的地上,兩隻手各撐著一個板凳,艱難地在過馬路。在他旁邊還有一個撐傘的小孩,兩個人看起來狼狽極了,身上都被大雨打濕了。當時,張祖坤的眼睛就濕潤了。
回去之後,張祖坤的腦海裏就始終揮不去這一幕,他一直在想“這個人是誰”,“他的生活怎麼樣”等,心久久都不能平靜下來。下午,他就派人到那個路段進行調查,工作人員回來後說,這個人名叫潘妃伍,是一個高位肢體殘疾人,靠維修鍾表維持生活,妻子也在做一些小買賣。由於妻子平時很忙,因此接送孩子的任務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張祖坤上午看到的那個小孩就是他的孩子。由於家裏條件困難,沒有足夠的錢買代步車,他每天隻能靠板凳在地上“爬行”。張祖坤知道後,就決定將自己的那台價值6000多元的機動代步車送給了他。
這一天,張祖坤帶著殘聯的同誌來到潘妃伍修表的地方,他笑著問:“你知道我來做什麼嗎?”潘妃伍想都沒想就說:“肯定是你的表壞了吧?”張祖坤搖了搖頭,然後用手指著身後的代步車,說:“看,我是給你送車來的。”
潘妃伍顯然對眼前的這一切驚呆了,他不敢相信,囁嚅著說道:“可是我沒有那麼多的錢給我呀?”張祖坤說:“既然是送給你的,那我就不會收你的錢。”
聽了這話,潘妃伍頓時眼睛流了出來,對張祖坤感激不盡,還跪在地上一口一句“謝謝”,張祖坤連忙將他扶起,說道:“我們都是殘疾人,都是同樣的人。我是共產黨員,為殘疾人服務,關注殘疾人冷暖,是我一生不變的情懷!”
周圍過路的人看到這一幕,都忍不住鼓起掌來,都為張祖坤的做法叫好。張祖坤也深深地感覺到:作為一名黨員,一定要讓群眾從自己的行動中感到黨的溫暖。
徐聞縣的殘疾農民董妃三辦了一個木材加工廠,原本生意紅紅火火的,一家人的生活也其樂融融。可是1993時,所有美好的一切都被打破了。原來,這一年公司被一宗生意詐騙,直接造成了破產的嚴重後果。董妃三欠下了巨額的債款,債主每天都上門逼債,他被搞得焦頭爛額。偏偏禍不單行,此時妻子又向他提出了離婚。
張祖坤知道後很同情他,便親自上門去鼓勵和安慰他:“不要灰心,這世上沒有過去的坎兒,隻要你能重新振作,我相信一定可以再創造奇跡。”
董妃三半信半疑的說:“可以嗎?我還能從頭再來嗎?我現在可是一無所有了,債主每天逼債,家庭也支離破碎了。”
張祖坤說道:“你相信我,一定可以的!”
在張祖坤的鼓勵下,董妃三終於重振了信心,張祖坤還借給了他6萬元重振舊業。最後,董妃三的木材加工廠再次起動,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張安好,一個二等傷殘軍人,他和妻子在國家的整改政策中雙雙下崗,日子過得相當拮據。張安好認為自己曾經為國家出過力,因此曾多次上訪,希望政府能夠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張祖坤知道這種情況後,熱情地將他請到自己的辦公室裏談心,對他說:“我也是一名殘疾人,可是你看我靠自己的雙手不是過得挺好嗎?我們應該正確地麵對困難,麵對現實,再說政府也有很多難處,我們也得體諒一下呀。”最後,在他的勸導、鼓勵和支持下,張安好決定自主創業,他籌集了10萬多元,承包了100多畝坡地種植良薑、香蕉等作物。
在一家人精心的照料下,地裏的作物長勢喜人,眼看著就要豐收了,卻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種植園裏的變壓器和電線全部被盜走了,損失高達4萬多元,張安好再次陷入了一場困境中。張祖坤知道後,又立刻派人送到頭了2000塊錢,還與縣供電部門進行聯係,以很優惠的價格為張安好安裝了新的變壓器和線路,恢複了正常的生產。不久之後,張安好就過上了很好的生活,再也沒有發生過上訪的事情。
二等傷殘軍人陳九福自退伍後,一家人便靠著政府的補貼過日子,他們將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兒身上。可是女兒退伍後,他四處奔波為她的工作,也沒有一家單位願意接收她,陳九福真是叫天不靈、叫地不應。他想:“我的命怎麼就這麼苦呢?難道就注定會這樣過一輩子嗎?”此時,張祖坤知道了這件事情,他找到了陳九福安慰他:“放心吧,我會幫助你的。”隨後,他就將陳九福家裏的情況向縣裏的有關領導報告,另外還積極幫陳九福的女兒聯係工作,終於在一年多後,陳九福的女兒被縣實驗小學接收為職員。女兒上班的第一天,陳九福一大早便帶著她來到了張祖坤的辦公室,說了一大堆感激的話。張祖坤隻是笑著說:“我也是傷殘軍人,幫助傷殘軍人是我理所當然的職責!”
縣財政局的幹部子女陳拓由於小時候患小兒麻痹症,導致雙腿肌肉萎縮,無法行走。張祖坤在任縣福利公司經理期間,便將他安排到了福利公司上班,結束了他20多年以來依賴父母過日子的曆史。後來,陳拓又從福利公司下崗,張祖坤依然給予了他很大的幫助,為他辦了一間手機專賣、維修店,讓他成為了一個自食其力的人。
有人做過一項統計,自從1992年從事殘疾人工作以來,張祖坤曾先後在縣城辦起5間愛心公用電話亭,解決了5名生活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就業;免費為全縣殘疾人贈送輪椅126輛;幫助413名白內障患者施行了複明手術;扶助19戶貧困退伍軍人發展生產;幫助輸送了73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到外地就業;1988年以來,張祖坤先後為有困難的殘疾人捐助6萬多元,幫助了全縣280多戶貧困殘疾人解決了溫飽問題;並為其它社會公益事業捐款3萬多元……
“人的一生應當這麼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碌碌無為而羞恥。”每次回顧過去,張祖坤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保爾·柯察金的這句話。張祖坤用殘疾的身軀為兩萬多同樣殘疾的人撐起一片晴天,在為人民服務中找到了生命的支點。他那自強不息的毅力,鼓舞著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