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心為民的好支書官錦初
20世紀80年代,水石村可是“大名鼎鼎”的窮困村,那裏地貧瘠,又是多個縣交界之處,交通十分閉塞,長期被政府列為重點扶貧村。
據說,官錦初出生的時候,家裏的人便對他寄予了當官的厚望。19歲那年,官錦初帶著“軍官夢”走進部隊,兩年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成了班長。不過,部隊裏有規定:沒上軍校就不能轉幹。無奈之下,1981年,當兵6年的官錦初退伍回到了貧困的家鄉水石村。再回水石村,官錦初的感覺是既熟悉又不熟悉。村裏的情況讓他觸目驚心:已經是20世紀90年代了,村裏居然還有人家一星期吃不上一頓飽飯;大部分家庭都是住的泥磚屋,沒有電話,甚至連電視訊號也收不到。
村裏人看到這個曾經為國家流過血、立過功的人,如今又回來當起了農民,都紛紛開始打抱不平起來:“憑你當過幾年的兵,打政府給你安排個工作也是合情合理的。”“你以前吃過那麼多苦頭,政府應該給你一些被貼。”不過,其實官錦初心裏早就打定了主意:自立自誌,憑借著自己的雙手去闖一番。
一開始,官錦初想做木材生意,後來了解到政府的新規定後,又打算農副業生產。經過一番調查後,他覺得農村鴨子銷路好,便做起了孵賣小鴨子的小本生意。盡管這是一個又髒又累的活兒,但官錦初卻腳踏實地做了6年,嚴寒酷暑,起早貪黑,風雨無阻,後來居然積讚下了3萬多元錢。也許現在看來,3萬多元錢並不多,可在80年代的小山村裏,這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後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深入,市場經濟逐步興起,沿海地帶成為經商的最好去處,充滿機遇和活力的珠江三角洲便深深地吸引著官錦初。於是1987年,不甘落後的官錦初離開了水石村,獨自去外麵闖蕩。但由於缺乏經驗,他先是在廣州經營食品失敗,後來到深圳代銷化妝品也不理想。最終,他將目標鎖定在了服裝廠,不過這一次他吸取了前幾次失敗的經驗,先是學習市場學,又學習經商術,終於在東莞辦起了華達服裝廠。在他的精心運營下,企業由於原來的2名員工發展到了30名員工,每年的純利潤達到了20多萬。在家鄉水石村人的眼裏,官錦初已經是一個大老板了。
就在官錦初的事業如日中天時,1996年的一天,水石村年近60的村支書肖權成找到了他。肖權成老人當了水石村25年的黨支部書記,為人老實厚道,但這麼多年他始終沒能使水石村脫貧致富,心中也很不好受。這次,他是到特區參觀學習的,順便就去找了官錦初,語眾心長地對他說:“我當了這麼多年村幹部,工作沒少做,但效果並不明顯,可能真的是能力有限吧。現在我就要退休了,想為村裏人找個接班人,你在部隊裏呆過,又見過世麵,我代表鄉親們請你回去領著大家致富。”
老支書的一席肺腑之言,使得官錦初一夜無眠,他翻開覆去都在想過去的往事。當年,是老支書送他入的伍,退伍後又是老支書鼓勵他發展養殖業,這些他怎麼能忘了呢?現在自己的日子好起來了,可是鄉親們的日子還是很落後呀!怎麼能光顧自己致富而忍心看著鄉親們受窮?可是轉念又一想:回去當個村官,每月工資隻有200元,能不能正常領取,還是未知之數!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別人會怎麼說自己?放著大好的日子不過,去當那個又累又不討好的村長,究竟圖啥?別人幹了那麼多年都沒幹好,自己憑什麼就能幹出名堂呢?可是,不試試又怎麼知道不行呢?
想到這兒,官錦初毅然做出了一個決定:回到家鄉,他毅然接過了這副光榮而又沉重的擔子。1996的夏天,官錦初將服裝廠交給了女兒和女婿來打理,自己帶著一個夢想回到了那個生他養他的小山溝。
為了讓自己更快地熟悉村裏的情況,官錦初一開始請求先做一段時間的副書記。直到1999年老支書退休後,村裏進行換屆選舉,官錦初憑借過人的能力和出色的業績贏了廣大村民的信任,最終以98.7%的高票當選村委主任,並被上級任命為民兵營教導員。
放棄了富裕的生活,回到了貧窮的小山村;放棄了令人羨慕的收入,拿起了微薄的工資;放棄了企業管理者的身份,當上了一個小小的村官。是什麼讓官錦初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其實就是一份責任心,想為家鄉人出一份力的責任心。
官錦初不僅有想法,腦子裏也總有用不完的辦法,這點領導藝術可是非常有必要的,他總是能將“軟”“硬”尺度拿得很準。有時候,他看了很多臉色,也賠了不少笑臉,可是有時候,他卻非常果斷剛毅。
當上了村官之後,官錦初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沉甸甸的,不善言辭的他對村民們許下了樸素的承諾:一定要讓水石村的山都種上果,田地都種上莊稼,村民都有活幹,過上好日子。不過,說歸說,怎麼樣才能實現這些“遠大的目標”呢?官錦華又拿出了一個“三句口令”的準則,這是他在部隊時常用的工作思路:首先,萬事開頭要“立正”。村黨支部的思想認識需要提高和端正,提倡每個成員都結合水石村的實際情況,寫一份心得體會,再綜合梳理形成正確的發展思路。其實,要“向中看齊”:強化大家的團結意識。俗話說的好:“二人齊心,其力斷金。”隻要大家都能擰成一股繩,就可以形成堅定的整合力。最後,就是要“向前看”:明確當前村幹部的主要責任,增強村民的信心,帶領全村人奮力拚搏。對於群眾最為關心的財務問題,官錦初承諾村委會做到月報、季度報、年度報,公開透明。他還規定,凡是超過100元以上的開支,必須經過班子審批才行。對於水石村的村民們來說,這是一次別開生麵的大會,在村中心的操場上,鮮豔的黨旗迎風飄揚,50多名老黨員莊嚴宣誓。
此後,他一直致力於如何使村民更快致富的問題上。水石村的窮困人口占到全村人數的將近一半,多年以來村裏都流傳著一句順口溜:“泥磚屋,貧困戶,荒著農田等救助,躺在竹床想媳婦”。上任之初,官錦會便和全村的黨員開了一場討論會:“怎樣讓貧困戶擺脫貧困”。他認為,想要走上致富的道路,就必須突破貧困戶、特困戶這個“瓶頸”。於是,他開始走村串戶,踏遍了水石村的32道山山嶺嶺,終於找到了一個突破口,他認為要想讓村裏的人擺脫貧困,最快的辦法就是調整農業結構。為了讓大家更加信服,他還帶著村幹部到外麵看一看,讓他們看一看外麵的世界,接觸一下發達的科技,回來之後便召開了一次會議,大家都深有感觸。當然,一些人也認為:別的地方發展地好,那是因為人家條件好,水石村沒法與之相比。這也使得村委會很快就找出了貧窮的根本原因:觀念落後,小農思想嚴重。官錦華清楚地說道:“大家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1999年春天的一個早上,官錦初在村委會的“公告欄”上貼出了一張“燒荒山種果樹,齊心協力致富奔小康”的公告,立刻便引起了村裏人的高度關注。很多村民都說:“我們祖祖輩輩都是靠著土地裏的糧食活下來的,哪有將漫山遍野做果園的?”有些人甚至還說:“燒山會燒掉水石村的風水,以後子孫都旺不起來的。”種果樹是要趁節氣的,眼看著好時機就要過去,那樣就得再等一年,村委會實在等不起了。於是,一個炎熱的下午,官錦初決定強行燒山。當他們把一切都準備妥當後,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現了:幾個村民躺在自家的承包地上,死活就是不肯起來。到底是讓步還是堅持呢?官錦初的心裏一直都很矛盾,如果妥協,那麼這樣的事情就會發生第二次,第三次,這山上永遠都會荒下去。兩相矛盾,如何是好?官錦初猶豫了一會,站出來大聲宣布:“凡同意燒山的,一律無償提供果苗,並由村委會請專業隊挖樹坑送肥統一管理;凡阻撓燒山種果,並且給國家集體和他人造成嚴重後果的,一律追究責任!”看著村長這麼嚴肅,那麼鬧事的人似乎也有些底氣不足了,官錦初隨後便果斷地帶人打著一桶桶煤油上山,將沉睡了幾百年的荒山野嶺給燒了。誰也沒想到,這一把火竟然燒出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