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水石村的耕地麵積隻有2400畝,人均還不到半畝地,祖祖輩輩都延續著一年“兩稻一菜”種植模式,由於耕作方式較為落後,每畝地糧食產量還不足150公斤,如此下去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又談何發家致富呢?官錦初和村裏的幾名幹部去谘詢了農科專家,決定將“兩稻一菜”改為“一稻二菜”,將重點放在紅辣椒、四季豆、油菜籽等經濟作物上麵,一定可以增強村民的收入。為了讓村民們更加信服,他還給大家算了一筆賬,結果表明改變土地結構後一畝地可以增收6000元。當然,這個結果是十分誘人的。但是,已經習慣了“兩稻一菜”模式的村民們,還是對這項改革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他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萬一菜沒有種好,會造成水稻的收成,那時候日子豈不是會更苦?

為了徹底打消村民的疑慮,官錦初和其他幾位幹部商量後,決定從集體中拿出一部分錢買來菜種,給那些願意嚐試的農民試種,虧了是村委會的,賺了是農民的。黨員先帶頭種,然後再手把手地教給村民,他們還定期請來農科專家來視察,對村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僅僅3個月之後,那幾十戶帶頭試種的農民便收回了成本,還淨賺了2萬多元錢。效益一出來,村民們自然都跟著種起來。1999年的冬天,全村一共種下紅辣椒400多畝、四季豆500多畝,第二年開春,光是賣菜就為水石村帶來了16萬元。農業結構的調整,激活了山區的發展潛力,使農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為了使蔬菜的銷售渠道穩定下來,黨支部書記搞起了“公司+農戶”的訂單農業模式,還和香港一家果菜簽訂菜籽合同,形成了一條龍服務的規模化生產。截止到2001年時,全村的冬種蔬菜已經達到了2100畝,占地全村耕地的80%以上,村民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官錦初認為,要想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威信和凝聚力,就必須大力發展集體經濟,這樣才能為村民多辦實事、辦好事。於是,在一個豔陽高照的日子裏,在水石村的山頭上,官錦初帶著全村黨員造林種果。為了讓村民們沒有後顧之憂,官錦初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誰上山種苗,誰收果,誰得利。”經過大夥一個多月的辛苦奮戰,硬是將一座雜草叢生的荒山變成了一座“財富之山”,在坡度高於25度的350畝山坡種上荔枝、龍眼、黃皮,高於25度的山嶺則種上了經濟林,誕生了水石村第一個集體產業“七一果場”。隨後,官錦初又帶領全村黨員興修水庫,搞起水上養殖業,水上有鴨,水下有魚。官錦華上任之初,村集體根本沒有多少“家底”,可是一年下來賬上便積累了50多萬元,成為全鎮最富的村集體。這些資金也為水石村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在村校改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村民肖煥雲也是一位退伍軍人,他家裏共有5畝多地,2002年他分別在地裏上種上了辣椒、四季豆、紅煙、菜心種子和荔枝、龍眼等副作物,一年下來純收入達到了30000萬多元。每每說起這些,肖煥雲都會由衷地說道:“還是官書記的那把火燒得好啊,我做夢都沒想到我現在也會是個萬元戶,家裏彩電、冰箱、電話機都齊全。”

後來,在官錦初的帶領下,黨支部成立了幫扶小組,展開了“一幫一”的活動。為了起到模範帶頭作用,官錦初和村裏最窮的一戶人家郭珍結隊。他們一家人擠在一間泥瓦房裏,一年到頭來也難得吃上一頓飽飯,還欠下外債20000多元錢。他指導郭珍夫妻種辣椒、四季豆,引導他們擴大種養規模,發展家庭副業。結果當年的收入就達到了5萬元。已經步入小康的郭珍逢人就誇:“沒有官書記和黨支部的支持,就沒有我們家今天的好日子。”在官錦初的鼓舞下,村民們對未來都抱有很大的信心和希望。現如今,水石村的村民們生活水平步步高升,很多人家都蓋上了小洋樓,還流傳起了一首新的歌謠:“新樓房、富裕戶,家家奔上致富路,住上樓房娶媳婦,群眾感謝黨支部”,這是水石村今日流傳的新歌謠。

水石村的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人也還是那個人,可是生活也早已經不再是以前的生活,從帶頭致富到帶領群眾致富,官錦初始終隻有樸實的一句話:“我是個共產黨員,我是在履行共產黨員的職責。”

官錦初以一個退伍軍人的身份,跳到了一個村長的身份,他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帶領村民與時俱進,艱苦創業。隻用了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將一個重點貧困村變成了一個扶貧示範村和全省的模範村。

過去,連接水石32個自然村的都是鄉間小路,晴天還好說,遇到刮風下雨天,就會出現“無路”的情況,水石村也變成了一個孤島。有好幾次,村民們好不容易盼來了好收成,可是由於道路的問題卻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果實爛在地裏。於是,修路便成了水石村村民們長久以來的一個夢。官錦初上任後,他決定解決這個問題。1997年,村委會開始籌資,一聽說要修路,很多村民都將自家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錢拿了出來,但和修路所需要的巨額數目相比,還遠遠不夠。於是,官錦初便以村委會的名義,向所有在外的水石村人士發出了倡議書,他自己也一遍又一遍地跑到深圳和珠海等地去籌款。親朋好友見狀都勸他:“修路又不是你一個人的事情,何苦要如此賣命?”但官錦初從來不理會這些話,他一心想的就是早日為鄉親們圓夢。

聽說了官錦初的行動後,很多在外麵辦公司的人都被他感動了,紛紛慷慨解囊。很快,一遝遝現金就放到了官錦初的手中,捧著這沉甸甸的金錢,官錦實的眼睛濕潤了。他心裏很清楚,它不僅僅是金錢,更包含著鄉親們對他的信任,一定要將這件事做好,否則就對不起大家的一片赤誠之心。籌到款的第二天,官錦初就帶著村民開始了艱難的修路工程,很多村民都願意義務出工,他們從河裏搬來一塊塊石頭做路基,挑來一擔擔河沙鋪路麵。終於在兩年之後,32個自然村的村道一條條修通了,由水石村通往鎮裏的水泥硬底公路也通了,共投資170多萬元。村民們看著多年來的願望變成了現實,看著第一輛運送蔬菜水果的汽車開進村裏,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路修好了,外麵的人可以進來,村裏的人也能夠出去,村民們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寬了。

在任期間,官錦初真正做到了“不亂花公家一分錢、不收村民禮品和紅包”。“廉政愛民、廉而生威”,官錦初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為水石村的村民們貢獻著,也贏得了全村人的信賴與擁戴。

農業結構的調整,使得水石村已經不需要那麼多人種地了,這下人多地少的矛盾就凸顯了出來,怎麼辦?想來想去,官錦初想出一條“轉移富餘勞動力”的方案,既能讓這些人有用武之地,又開發出了一條致富的路子。不過,這件事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官錦初為了能夠更好地落實,先是做了一係列的鋪墊工作,如對村裏的2000多名青壯年的文化程度、身體素質及家庭結構等進行調查,再根據他們每個人的情況製定了一個詳細的方案,然後他就帶頭去找出路。

他先後去找了很多在深圳開廠辦公司的水石村人,很多人一聽說官錦初是為了村民而來,都熱情地接待了他,並給村裏的青年安排工作。有一次,官錦初手裏拿著一張印有“奮達實業有限公司肖奮總經理”的名片,撥通了上麵的電話,可是對方卻沒有人接。後來,他多方打聽找到了公司所在地,當時天已經很黑了,廠裏麵靜悄悄的,可是裏麵卻一個人都沒有。後來,幾經周折才又打聽到了肖奮的新電話號碼,幾天後他敲開了肖奮的辦公室。肖奮大學畢業後,在深圳自己創業,事業幹得紅紅火火。村長此時突然出現,他還以為是為了私事而來,生硬地問道:“你兒子不是還小嗎?找我有什麼事?”當他聽官錦初訴說了前因後果時,深深地被感動了,當即便表示願意接收村裏的富餘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