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多渠道加強學生集體主義教育
學生集體主義教育的方法
學生德育教育與培養藝術學生集體主義的教育1.多渠道加強學生集體主義教育
強化課堂主渠道
教師要教育學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幫助他人,逐步養成無私奉獻精神,自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斷培養學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和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方法論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地對待他人,正確地對待自己。
(1)依據德育教育1993年,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和發展綱要》一書,提出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是學校德育的根本任務。”
依據德育教育的要求,並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規劃出集體主義教育的藍圖,使學生能夠自覺遵守集體紀律,維護集體榮譽,關心集體,愛護公物,尊重師長,團結同學。
(2)緊扣教材滲透點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校德育滲透要點,及時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不斷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情感,增強集體主義信念,提高集體主義覺悟。今天,每個青年學生都生活在集體中,都應該認真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甘願為集體增光添彩。
(3)處理個人與集體關係集體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它為個人的成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如果脫離了集體,個人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個人是組成集體的最基本因素,集體的發展要靠每一個成員的努力。這就如同一座高樓大廈要由一塊塊小小的磚頭砌成一樣,因而說,個人是組成集體的活細胞,沒有這樣一個個活的細胞,就不可能有任何集體的存在。
(4)利用好主題班會主題班會是班會的一種類型。它是全班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的一種生動活潑的自我教育活動。它既是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的有效途徑,也是形成和鞏固集體的重要手段。
開展二課活動
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對中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它對完成中學教師的教學任務起著不可替代的補充作用。
(1)組織興趣小組,延伸集體主義教育組織興趣小組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和社會,激發愛國主義熱情,增強集體主義情感。現代意義上的興趣小組,不可能象課堂教學那樣具有統一性,而是表現為多種多樣的內容,如文化科技活動,文藝體育活動,學生社團活動,讀書演講活動,社會政治活動等。多種多樣的組織層次,有全校性、全年級或全班的,也有小組的等。
(2)舉辦藝術節,深化集體主義教育我們學校每年舉辦“金秋”藝術節。在藝術節期間,除了作品展、攝影作品展、小發明創造展及大型文藝演出外,還組織詩歌朗頌、“我為學校添光彩”演講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活動既發揮了學生特長,又增加了學生樂趣,無不閃爍出集體主義光輝,從而深化了集體主義教育。
(3)開展社會實踐,升華集體主義教育社會實踐是使學生鞏固、加深、擴大知識麵,充實豐富精神世界的“第二課堂”。通過組織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以及與社會上有些單位共建文明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集體,認識社會,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起來,從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知識,提高了思想深度和認識水平。
多方麵入手
(1)建立良好的學生集體加強集體主義教育,正如馬卡連柯指出的那樣:“隻有建立了統一的學校集體,才能在兒童的意識中喚起輿論的強大力量,這種輿論的力量,是支配兒童行為並使它紀律化的一種教育因素。”
(2)用集體主義精神調節言行青少年學生性情活潑好動,精力旺盛,難免在課餘生活中做出一些“出格”的事來,我們要適時把他們的積極性和誌趣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來。
(3)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從小養成熱愛集體、聯係群眾、樂於助人的品德和習慣,有利於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心中有社會”的集體主義觀念。
(4)實施集體主義教育從組織集體到集體活動,都離不開學校為其提供必要的物質設備,全體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更是集體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指導者,他們的作用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積極創造精神。
加強學生集體主義教育,是時代要求,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高揚集體主義這麵正確價值導向的旗幟,抵製個人主義思想,使人們重建社會主義的精神家園,造就一大批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