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姿颯爽的翱翔高手景海鵬(3 / 3)

對於景海鵬而言,其小時候最大的愛好就是打籃球。一直以來,從中學到部隊,從飛行員到航天隊伍中的一員,1.72米的景海鵬既是主力隊員,又被人們稱為“鋼前鋒”。然而,你可曾知道,景海鵬之所以能夠成為“灌籃高手”,也是源於其永不服輸的個性。

父親景靠喜曾這樣說道:“在上小學的時候,小海鵬突然迷上了打籃球。然而,由於個子較矮,他隻能坐‘冷板凳’,當時,在家裏的土牆上、房門上,小海鵬均畫著一個個籃筐。每天做完功課,他便一個人悶聲地練習投籃,尤其是遠投,天天如此……”

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景海鵬整日與高年級的同學打球,由於個頭小,時常投不進球,他便老喜歡與別人搶球;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個頭稍微高一些的時候,體育老師專門將學校裏用舊的籃球送給他玩,他就在院子的牆中畫上一個圈,模擬籃球架……就這樣,景海鵬憑借自己精湛的投籃技術,連續成為小學校隊、中學校隊的主力。

後來,到達部隊的時候,他打起球來更是得心應手,滿場飛奔。與此同時,在戰友之中,景海鵬的號召力與組織能力較為突出。在訓練基地,他是一名區隊長,即相當於班長,到達無錫機場後,雖然沒有設定這個職務,但大家還是不約而同地“認”他作其領導:由他招呼一起打球,在他的號召下,一群人在最短的時間內便聚到一起;每當教員下達飛行員獨自完成一些科目時,也總是先把任務交給他,然後再分配下去……

許驥時常這樣對其加以誇獎道:“景海鵬不但在駕機飛行方麵是一位高手,而且在籃球方麵是一把好手。”在他們那批飛行員中,景海鵬的球技水平總是數一數二。團裏不僅規定每天進行一個半小時的體育鍛煉,譬如,籃球,長跑等,還必須進行一些針對飛行員的特定項目,比如,懸梯滾輪等。但在諸多運動項目中,他們均比較喜歡打籃球,而在每次打球的時候,均邀請景海鵬參加,畢竟在14名飛行員中,他是最為突出的一個。

在不斷打籃球的過程中,景海鵬不僅鍛煉了自己的體魄,還在無形中明白這樣一個道理:“隻要自己努力,我絕不比任何人差。”

2005年,景海鵬在老家聚餐。麵對父母、戰友、鄉親,一向不喜歡飲酒的他端起酒杯說道:“忠孝不能兩全,這麼多年幫我照顧老父母,謝謝你們。”

在親人與朋友的心目中,景海鵬是一個永遠追求上進的人。初到部隊的時候,他麵對著前所未有的一大難題——不會遊泳,而一個空軍飛行學員若不會遊泳,則隻能選擇退出。麵對有些人可能一輩子也學不會的遊泳,景海鵬卻隻用了一個星期,由一點也不會遊泳到考核勉強及格,由考核勉強及格再到成績優秀。他的一個朋友這樣說道:“要是我們一般人,能勉強及格過關就可以,但他不行,非要達到優秀才滿意。”正是由於優秀的遊泳成績,景海鵬才成為一個中隊125名飛行員中唯一一個受到嘉獎的人。

當上飛行員之後,他先後在保定、臨汾、運城、無錫等地工作。1997年,在結婚後的第四年,景海鵬與愛人擁有了其愛情的結晶。由於工作繁忙的緣故,景靠喜、王玲玲便帶著一歲多的孫女,即景海龍的女兒,前往無錫照顧自己的兒媳婦與可愛的小孫子。每當回憶起那段日子,景靠喜就會說道:“孩子有了,工作也穩定了,日子過得還算不錯。景海鵬一下班回到家中,吃完飯後,要麼看一會兒電視,要麼看書學英語。每逢周末,我和她媽還特意到超市購買一些排骨,以為他們改善生活。”

曾在當時,景靠喜老人並不知道,在1996年國家首次選拔航天員的時候,事業已經有所突破、家庭較為幸福的景海鵬又報名參加選拔。

當孩子尚在繈褓的時候,景海鵬喜出望外地接到通知,他被錄取為國家首批航天員。這個消息打破了短暫的天倫之樂,就這樣,景海鵬夫婦依照命令前往北京,而景靠喜兩口返回至楊家卓村。

成為航天員後的景海鵬,回家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平時隻用電話或通過短信息與家裏保持聯係。景海龍時常說道:“村裏7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僅僅知道有景海鵬這麼一個人,卻基本上不知道我哥長什麼樣子。”

2005年,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後,景海鵬帶著妻子再次回到楊家卓村。他挨家挨戶地看望村裏的老人、親戚與師友。與此同時,景海鵬不僅極少在別人麵前提及工作方麵的事情,還很少向別人提及自己是一名航天員。有一次,弟弟景海龍向他問起關於航天員的事情,他卻一本正經地回答道:“關於工作方麵的事情,能告訴你的,即使你不問,我也會告訴你;不能告訴你的,即使你問了,我也不會告訴你。”刹那間,這句嚴肅的話語,把景海龍嚇得急忙岔開話題。

父母的年紀愈來愈大,身體也不如過去。每當景海鵬與弟弟妹妹聯係時,談話的重點總是二老的身體狀況。“哥哥每次給我發短信時,總是詢問爸爸媽媽的身體,還讓我和妹妹多多照顧二老。”與此同時,景海龍還能明顯覺察到,哥哥景海鵬為自己不能在身邊孝敬雙親而深感內疚。

景海鵬積極進取,不斷追求,為了實現自己的航天之夢,他敢於與困難作鬥爭,嚴格要求自己,最終被選拔為國家首批航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