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讓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情況作為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受苦受難,擔心孩子遭受挫折。這在中國和美國都是一樣的。但是,美國人對此的看法卻又有些與我們不同。
他們認為,盡管我們自己麵臨著許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盡管我們有許多不快樂和情緒不穩定,但我們總是竭力在孩子麵前保持平穩,好象生活沒有風,也沒有雨,總是一派豔陽天;這樣會有許多副作用。如果父母總是這樣做,其實也是錯誤的。讓孩子學著承擔一些父母的喜怒哀樂,這也是培養孩子愛心的一種途徑。
基於這樣的認識,在美國,一般來說,父母不會刻意地去掩蓋生活的另一麵,常常會讓孩子從小學著和自己一起去分擔生活的不容易。他們相信哪怕隻是讓孩子了解、理解以下生活的不易,這樣也會促使他們學會懂得珍惜現在的生活,學會關心別人。
(5)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美國人認為,不要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隻有勤快的孩子才會懂事,知道關心體貼別人;所以,他們在培養孩子的愛心的時候常常會循序漸進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般情況下,勤快是培養出來的,所以家長要樹立這種觀念,並付諸行動。並且,大膽放手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埃麗說。
教孩子學會分享
在美國人的眼中,孩子“小氣”雖然不是什麼大毛病,但是,如果什麼都不願意與人分享,獨占意識特別強,那麼他就很難有強烈的愛心。因此,美國人認為從小培養孩子與他人分享的意識是培養孩子愛心的關鍵。
如何教孩子學會分享呢?
美國一些父母的做法是:
(1)不要溺愛孩子美國的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孩子吃獨食,是與父母的溺愛密切相關。很多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把好吃好玩的東西全讓給孩子,孩子偶爾想讓父母分享,父母卻在感動之餘,常常說:“我們不吃,你自己吃吧。”長此下去,就會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就會形成他們理所當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據為己有,自私自利的不正確意識。
(2)不能讓孩子搞特殊化專家們認為,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環境,這樣才對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有積極作用。
因此,美國的家長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想到自己的時候,還要想到別人,知道自己與其他人之間是一種平等的成員關係,自己有願望,別人也有願望,把好東西與大家一起分享,不能隻顧自己,而不顧別人。
(3)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願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是失去。因此,美國的家長在理解孩子的這種“難割舍”的心情的同時,往往注意使孩子明白:分享其實不是失去,而是一種互利。
孩子獨立心很強,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家長們常常教導孩子:分享體現了自己對別人的關心與幫助,這樣彼此關心、愛護、體貼,大家都會覺得溫暖和快樂。
(4)對孩子進行分享行為的訓練專家建議的做法是:讓孩子拿著鏡子,家長拿著匙,家長溫柔而愉快地遞給孩子匙,然後,又從他手中拿走鏡子,通過這樣的反複交換,孩子便學會了互惠和信任。
(5)給孩子分享的機會
經常讓孩子與小朋友開展生動有趣的活動。孩子與小朋友們共同活動,共同分享活動的快樂。
經常提供孩子為家長服務的機會。如家裏買了水果、糕點時,讓孩子進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進行表揚,強化他的分配和分享的意識。
(6)不要矯枉過正美國人認為,家長在教孩子學會分享的時候,要注意分寸,因為孩子畢竟是孩子,不能勉強孩子什麼東西都要與人分享,更不能因為孩子拒絕分享而懲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