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孩子們的這些助人為樂的行為不是隱名埋姓,而被一一記錄在案,成為每個學生的道德光榮,這也是以後升學考查的一項內容。在選擇學生時,許多學校都非常重視他們之中的課外“服務精神”成績單。

愛心缺乏症的治療

盡管美國父母重視孩子的愛心教育,但是,由於美國社會的利己性,還是有許多孩子患上了“愛心缺乏症”。兒童心理學家總結“愛心缺乏症”的症狀是:

(1)與人打招呼總是“喂、喂、喂”地叫。

(2)對師長動輒威脅、要挾,在任何時候都是強調自我。

(3)對同學的困難漠不關心。

(4)對公共的事業冷淡,沒有熱情。

美國人認為,孩子還小,意識到“我”和別人不同,甚至用“我”來代替自己的名字,這時候,如果父母依然處處對他遷就,百依百順,那麼,就容易形成他的“自我中心”,忽視別人的存在。如果家長經常滿足孩子爭先占光的欲望,將強化他的“自我中心”,長大以後,他就會隻知道自己,而不知道為他人著想,這對孩子的人格建構將造成缺陷和影響。

針對孩子的“愛心缺乏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兒童心理專家弗爾·卡博教授提出了如下的治療方案:

(1)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弗爾·卡博教授說,具有良好習慣的孩子,具有3個推進式的特點:

會善待自己,珍惜寶貴的時光,矢誌進取。

能善待他人,體貼別人的痛苦,廣交朋友。

會善待世界,注重溝通,付出愛也得到別人的愛。

(2)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誌向在這方麵,弗爾·卡博教授認為,遠大的誌向是與博大的愛心融為一體的。

少年華盛頓從小就立誌一要為美利堅民族的崛起而奮鬥,結果他追求真理、努力奮鬥。華盛頓的一生,充滿了對他人、對民族的愛,終成一代偉人。

(3)讓孩子心存感激之情這樣治療“愛心缺乏症”,可收到持久的“療效”。

弗爾·卡博教授認為,有些孩子在接受別人照顧時,還一個勁地埋怨別人照顧不周,在他的心裏沒有“感激”二字。有些孩子雖然在接受幫助時嘴裏說“謝謝”,心裏卻認為他本該受到他人的幫助。這樣的孩子也是難得有“愛心”的。

因此,在美國,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都注意教育孩子,讓他們懂得“感激”、同情、尊重。因為這些情愫彙集到孩子的心靈裏,就會迸發出“愛”來。

父母培養孩子關心他人

埃麗的兒子倫倫今年7歲了,他沒有獨生子女常有的那種專橫、霸道、任性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埃麗高興地向朋友們說“他的好脾氣和愛關心人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當人們向他請教培養孩子關心別人的良好品性的方法時,從倫倫的成長過程,埃麗列舉了這樣一些經驗:

(1)父母要做關心別人的模範埃麗認為,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她說:“我和愛人都受過高等教育,知道父母的言行對孩子成長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們一直嚴於律己、堅持正麵的教育。我們孝順長輩、關心親朋、鄰裏關係和睦,並且,盡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氣的同情心。”

每當逢年過節,埃麗總給老人們買些東西,送些禮物,也經常主動幫助社區裏的一些有困難的人。這些,“我們總是讓倫倫知道,還常常請他發表意見。”

(2)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埃麗認為,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夫妻之間相互恩愛、體貼;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愛心,能夠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餐桌上,在給孩子夾菜的同時,他和丈夫不忘給愛人也夾一筷;出門前,在給孩子整裝的同時,他們也不忘叮囑愛人一句;外出購物,在給孩子買玩具衣物的時候,他們也不忘和孩子商量給爸爸或媽媽買一樣什麼東西;一個西瓜切開來,總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偶爾一方不在,總是跟倫倫商量著,把剩下三分之一留給爸爸或媽媽吃。

(3)學會與人分享美國的父母認為,當孩子誠心誠意請家長分享自己的東西的時候,如果家長堅決推辭,哪怕隻是象征性地分享,也不肯接受,謝絕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沒有了謙讓和與人分享之意了。因此,作為父母,在培養孩子與人分享的同時,自己首先要學會坦然地與孩子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