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學人道精神的培養指導
19歲的姑娘,剛剛高三畢業的徐紅,掛著淚說:今年高考考了559分,上了重點本科線,可是大學拒絕錄取她,“因為我臉上有個疤。”
作為生命科學範疇的醫科大學,除應具備普通大學的大學精神之外,還應該具備人道精神。因為,從這種特別高等學府裏走出去的受教育者,都是麵對急需嗬護的弱者,都是急需拯救的瀕危生命,則就需要學生們首先具有自發而強烈的、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形成,其責任,必然就落在學校及其教育者的肩上。
那麼,像徐紅這樣,她本身就是疾病的直接受害者,就需要學校給予人道主義關懷,這正是醫科大學精神的直接體現。何況,說人道關懷,也不是違背地搞照顧——徐紅的成績跨線幾十分、身體符合政策規定呢!
誠然,因臉帶疤拒絕錄取,暴露了學校“以貌取人”的畸形招生觀念,和辦學觀念。這還不僅是社會歧視現象在高校領域內的“回光返照”,更是大學精神的明顯淪喪。可以說:這種擔負著培養與張揚人道精神之責的醫科大學,其實自身“臉”上就帶著玷汙高校風尚、褻瀆醫學精神的“精神疤痕”。
隻有高校才最為濃厚的人文精神,隻有醫學專業高校才獨有的人道精神,需要強化而不時弱化,需要弘揚而不是消滅。醫科大學生將麵對的是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將擔負的是救死扶傷的神聖責任,將必須體現的是人道主義精神。如果,他們在學校受到的是“非人道”式的教育,所感受到的是“非人道”的氛圍影響,則無論他們學業怎樣好,那仍是失敗的。因而,像某醫科大學那樣拒絕錄取符合條件僅帶疤痕的學生,其後果是,既直接傷害了弱者的,更將對其他醫科大學生的人道主義精神帶來不可估量的“消減”惡果,則缺乏人道精神的未來醫生、醫學家,對於患者和社會來說是可怕的——而今存在的醫生對患者無端歧視、見死不救的冷漠、敲詐患者錢財、甚至把手術刀變成“殺人刀”等現象,正緣於人道的缺失!美國人對孩子的愛心教育
愛心教育
在美國,“服務精神”如同一棵棵小苗,在美國聽不到孩子們“為人民服務”這樣的口號,也看不到“向某某人學習”的運動,但是,美國人也提倡公民的“服務精神”,而且這種精神如同一棵棵小苗,深深地埋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紮根成長。
那麼,美國人是怎樣對孩子進行這種愛心教育的呢?
在幼兒園裏,阿姨會告訴孩子應該怎樣保持周圍的環境幹淨整潔,會教育他們:在地上看到一片糖紙、一個果皮,揀起來,扔到垃圾箱;或者引導他們去做一件什麼事情,然後告訴他們,這樣做了,可以為其他小朋友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上了小學後,孩子們就開始接受公民教育。這時,孩子們除了課堂聽講外,還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老師引導他們在參加社區活動中,幫助別人,做有益的事情。在實踐中,學生們體會到做為一個美國公民應該有哪些義務和權利,應該怎麼樣去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同時,老師還組織學生進行有關愛心問題的討論。
談論的問題常常有這樣一些內容:
(1)我的存在給周圍的人帶來了什麼?
(2)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3)我能給別人做些什麼?
在談論中,熱心公益,愛護環境,尊重別人,自我尊重,善於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等的想法和表現,都會作為公民的美德,而受到老師的表揚、支持和鼓勵;相反,對周圍的一切不聞不問,對他人的困難漠不關心,這樣的態度都會被視為不道德的。
從小學到中學,美國孩子有一個課外成績單。這就是“服務精神”的記錄。這個成績單主要有這樣一些內容:
參加社區誌願者活動。
幫助照顧養老院老人。
為殘疾人做的事情。
為保護環境出力。
其他助人為樂。
其中,美國孩子特別被鼓勵個人發揮作用,比如,某一次活動的組織者,或者在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常常受到特別的嘉獎,成績單上往往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