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學語文教學中“五心”教育指導(1 / 3)

6.中學語文教學中“五心”教育指導

語文教學是一門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工具學科。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學科對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意義。”古人雲:“文以載道”。這不僅說明了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有強烈的藝術性,它還是德育因素最豐富的基礎工具學科。那麼,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如何運用這一工具去引導學生理解學習的內容,汲取文中營養,培養“四有”新人,就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尤其是目前在我市中小學生中轟轟烈烈地開展的“五心”教育活動怎樣在語文課堂上充分體現出來,更是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的課題。“五心”教育的核心是情感教育,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要以此為契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語文課堂的教學,完成“五心”教育的任務。“五心”即衷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想給自己。

選準最佳結合點,潛移默化

語文教材內容廣泛,較其它學科相比,進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些情文並茂的文字無不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五心”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即是情感的滲透、語言的感染,是師生感情的交流。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許多優秀作品無不從不同的側麵、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民的生活情景、鬥爭業績,字裏行間洋溢著高尚的道德情操、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平凡而偉大的人生道路,這些都是我們進行“五心”教育的極好教材。語文教學要緊緊把握住作品的時代脈搏及其所具有的一定的現實意義,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多方麵、多層次、多角度的教育,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與作品產生共鳴,“五心”教育即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對學生進行思想素質教育不要隻局限在宏篇大論或典型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平凡的話語、樸素的感情、真實的事件中所體現出來的深刻的內涵,去進行入情入理的滲透。教學中要認真尋找最佳結合點和具有豐富內涵的知識點,使之附著有物,“牽一發而動全身”。

如在講解《馮婉貞》一文時,要緊緊抓住她的“情、謀、誌、智”四方麵的特點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將齏粉乎”的“戚然”這情;“莫如以吾所長攻敵所短”之謀;“吾必盡吾力以拯吾村”之誌;“急逐弗失”之智,無不是中國人民近代抗暴鬥爭的光輝寫照,會強烈地感染著學生,使他們看到我們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鬥爭精神,喚起他們熱愛祖國的感情。那美好的形象、美好的心靈,樸實的語言,果敢的行動將潛移默化為動力,成為鼓舞學生為中華民族富強而奮發學習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優秀短篇小說《七根火柴》中的“無名戰士”在犧牲前“用盡所有的力氣舉起手來,直指向正北方”的舍生忘死的高大形象,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中,他一心想著戰友,一心想著部隊的舍己為人的精神不正是共產主義精神的寫照嗎?當同學們讀到:“那同誌一隻手抖抖索索地打開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裏麵並排著一堆火柴,象一簇火焰在跳起。”無不更加莊嚴肅穆,更加感動,這哪裏是火柴,這分明是一個紅軍戰士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的紅心啊!這愛心聚集在無名戰士在生命最後時刻與死神搏鬥中,這愛心體現在無名戰士對戰友對部隊的深情厚意之中,這不是最誠摯的愛的奉獻嗎?巴爾紮克說:“感情是一種熏陶的力量”,無名戰士的高大形象與同學們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即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同學們從《七根火柴》的特殊的愛的氛圍中得到了啟發,認定了自己學習的目標,把握了做人的方向。

“五心”教育的社會意義是廣泛的,它是提高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的突破口,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穩定團結的根本需要。語文課堂教育便是其中最有利的渠道。《中國石拱橋》一文“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早在十三世紀,蘆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有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在遊記裏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這些樸實的敘述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國石拱橋的悠久曆史與燦爛文化,說明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是值得驕傲的民族。這些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宏偉建築不正是中華民族自強自立精神的光輝寫照嗎?作為現代的青年學生,應當為我們祖國古老的文明而自豪。語文教師要以此為突破口教育學生從祖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挖掘寶貴的民族精神,以石拱橋、長城、運河等舉世聞名的建築中去澆築堅強的民族意識,使學生從小樹立民族自豪感,增強對祖國前途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