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係學生實際,有的放矢
我們這一代所麵臨的是一條曲折而艱辛的探索之路,將要遇到激烈而殘酷的社會競爭,語文教師的責任就是要以語文教學這塊陣地來培養我們的學生的創造精神、適應能力、熱情精神、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以適應未來世界的需要。
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首先是要確立明確的教學目的,它是達到理想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關鍵。要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把握作品的時代脈搏,確立明確的教育主導思想,這樣,就會使作品中所洋溢的感情適應當今的現實,使學生與作品中的感情產生共鳴。《驛路梨花》寫於1977年黨中央重提“向雷鋒學習”之時,經曆了十年浩劫後的祖國社會主義道德風尚“被四人幫”破壞無遺,為了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當時,黨中央重提這一題詞是很有必要的,是非常及時的。
雷鋒精神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及我們今天開展的“五心”教育活動有密切的聯係,在確立其教學目的時要緊緊抓住雷鋒精神的實質“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來教育我們的學生如何去實踐人生的價值。“梨花”是雲南邊境地區一位哈尼族小姑娘,他和他的夥伴把在深山建築茅屋、方便過往旅客當做他們義不容辭的義務。教師在講授這課時要圍繞作品中“七次”寫“梨花們”的助人為樂,引導學生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性,體會其作品的藝術性。
作品細致地表現了小茅屋作為時代精神的產物,給予人們的方便與溫暖,展現了雷鋒精神經久不衰的生機和世代相傳的過程,他即是顯現“梨花們”樸素美好的心靈,更是他們向社會奉獻愛心、關心別人比關心自己為重的最好的見證。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也不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正是由於文中“梨花們”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了學生,他們才會產生向梨花學習的良好願望,教師抓住這良好的契機,讓同學們去體會什麼是真正的愛心,怎樣去關心別人,讓同學們懂得“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歌德)當你坐在課堂上幸福快樂的學習時,你是否意識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那麼“希望工程”與你無關嗎?當班級同學們經常為學校做貢獻時,你是否覺得你應該做點什麼?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是和雷鋒精神緊密相連的,是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相連的,這也是人類社會能夠和諧美好之所在。
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通過這些活生生的榜樣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品行教育,無論是在長征途中的無名戰士,還是邊寨小村的梨花姑娘,也無論是六十年代的雷鋒,還是改革大潮中的徐洪剛,他們的助人為樂、勇於奉獻的精神,永遠是我們語文教學中“五心”教育的典型。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而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個年青的共和國裏,“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曾為時尚,雷鋒、徐洪剛等英雄形象已成為學習的楷模,但當改革大潮洶湧撲向國人腳下,也曾出現了些不盡人意的事情,而“五心”教育正如一場拯救中華民族精神危機的及時雨,滋潤著久旱的幹田,“關心獻給他人”、“愛心獻給社會”則又是最好的體現,這種情感的力量是我們語文教學進行思想教育的動力,任何文學作品都滲透著感情,它是文學的主要內容,也是形象的生命。
對學生來說,首先是文學作品的形象感染了他,在情感上產生共鳴,然後才接受和理解其中思想、學習其榜樣,並以此做人、從事。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藝術美之時,還要使其自覺地接受作品中的美醜、善惡、是非,這樣也就會從作品中汲取營養,產生愛心,才會使其心理感受健康和諧。
注重情感體驗,以情理動人
現在的中學生是跨世紀的一代,是繼往開來的主力軍,如何通過語文課教學去開啟學生們的心靈是我們語文教師應努力把握的中心環節。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著眼於思想素質的教育,然後才是語文知識的融彙貫通。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讓自己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朱德同誌的《回憶我的母親》對學生產生了較強烈的感染力量,朱總司令的孝悌美德直接影響了學生,他以樸實無華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母親的形象,唱出了一曲發自肺腑的對千千萬萬偉大的勞動婦女的深情頌歌,為後人孝敬父母、尊敬人民做出光輝的榜樣。作品中淡淡的記敘、樸實的話語、誠懇的報答、深情的思念,樸實無華、催人淚下,那聲聲激情感人的傾吐真使教者感動,讀者動心,這懷念的深情,這崇高的境界,處處感染著讀者——我們的學生,抓住學生熱愛母親的純樸心靈與作品中的形象溝通就會產生感人的力量。在朱太夫人的淳樸身影中,同學們仿佛看到了自己母親的辛勞,仿佛聽到了母親那慈祥的教導。那麼“母親不愛吃魚”、“媽媽愛吃魚頭”就隻不過是個美麗的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