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中學語文教學中“五心”教育指導(3 / 3)

有誰不曾有過這樣的感受:母親病了,照樣起早做飯,照樣最後一個上床休息,照樣叮嚀孩子天冷多穿衣服。母親是孩子們的守護神,不孝敬母親就是褻瀆了神靈,不孝敬父母,怎樣會關心別人,不尊敬父母,怎麼去愛祖國、愛人民。朱總的光輝榜樣為同學們所折服,把“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快樂的生活”,為自己的座佑銘鞭策自己,效忠於祖國,盡忠於人民。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學生的內心世界也是一刻也不會平靜的,他們渴望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感情共鳴、適時的情感渲泄,以滿足他們樹立信心、擺脫逆境、顯示才華的心理需求。

語文課文的大量情理兼備的好作品正是我們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完成自我、樹立堅定信念的最好教材。化學家諾貝爾在一聲巨響後的濃霧中帶著滿身鮮血高聲狂呼:“成功了”!是多麼鼓舞人心的戰鬥者的忘我精神、百折不回的奮鬥精神,而信心,則是其力量的源泉,有了堅定的信念,才會產生堅實的行動,才會澆灌出理想的花朵。《理想的階梯》、《畏縮錯誤就是毀滅進步》、《說謙虛》、《談骨氣》等許多優秀篇目中的富有哲理性的論述,無一不是我們對學生進行“五心”教育的極好材料。在教授這些課文時,要讓學生自己充分展開思維,去尋找課文中感受最深的內容,體會其深刻的內涵,讓學生充分理解:“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謙受益,滿招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古言名訓;讓其感受到:“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去體會“理想的階梯屬於刻苦勤奮的人,屬於珍惜時間的人,屬於迎難而上的人。”使學生們通過這樣的學習認識到:“生活就象海洋,隻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語文教材中所體現出來的古今中外的許多優秀作品無不是作者有所感而發,有所感而做,他們經曆了人間的悲歡離合,目睹了國家的興衰動亂,對社會對生活有著深刻的體驗與感受,他們的創作衝動正是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藝術熏陶的極好內容。

《最後一課》那生動細膩的描寫感人肺腑、催人淚下。課文中小主人公小弗朗士得知是最後法語一課時思想感情的急劇變化;他回答問題時的複雜心理活動;暗下決心學好自己祖國語言的決心;還有教室裏環境氣氛的渲染,課堂後麵所有鎮上來聽課的人們的神誌的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莊重的服飾之細節等,從不同側麵反映了法國人民在即將失去自己祖國語言時的悲痛之情。

尤其是“祈禱的鍾聲響了”之後,韓麥爾先生悲憤的形象描繪——“用盡全力在黑板上書寫‘法蘭西萬歲’!”;他慘白的臉色,打著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這“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強烈地感染了每個學生,在這種愛國主義的氣氛中得到教益、受到啟迪,當自己的母親被別人漫罵時你卻無力去幫助,你的心理會平靜嗎?當外國侵略者霸占了你的家園,進行奴化教育之時,你還會平靜嗎?小弗朗士正在經受著這樣的災難。我們祖國從三十年代開始不也是飽受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達十四年之久嗎,通過本課的學習同學們還會對國事漠不關心嗎?還會去追隨那崇洋媚外的出國熱潮嗎?這樣的課堂氣氛是嚴肅的,同學們的感受也是強烈的,這種愛國主義的情緒就會如“一粒種子以強烈的暴發力破土而出”,它的芳香就會和民族精神融為一體,長久地滋潤大地。那麼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將會牢牢地紮根於他們的心靈。

“五心”教育是一項長期的教育活動,他也必將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它是一種潛移默化而又實實在在的教育、影響。在今後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把“五心”教育放在首位,使“五心”教育與社會實際需要接軌,使我們的下一代成為適應二十一世紀需要的全麵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