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的指導
學生德育教育與培養藝術學生社會公德的教育1.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三者關係相輔相成,對受教育者各方麵素質起導向和促進作用。
德,指人的品質。從政治角度來說,德意味著一個人的政治覺悟、階級覺悟、思想覺悟以及政治品質;從社會學角度看,德育則意味著一個人的道德品質、風貌、風格、品行等;在人際關係上表現為為人處世的表現;在心理學上,可解釋為人的意誌、興趣、愛好、情感、情操等。
那什麼是德育呢?就其本質來說就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係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在社會主義中國其內涵包括:思想教育,即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的教育;政治教育,即對政治方向和態度的教育;道德品質的教育,即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準則教育。
在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全日製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中規定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進行以“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公德教育和一般政治常識教育,教育學生心中有他人、有集體、有祖國,著重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培養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使學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它應達到的目標是:使學生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初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鬥的誌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文明行為;具有誠實正直,自尊自強,勤勞勇敢,開拓進取等品質和一定的道德判斷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德育目標的實現要緊緊圍繞德育課開展,也要在其它學科的教學中予以滲透貫徹。
從實踐中不難看出,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常的途徑。思想品德及政治課是向學生比較係統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任課教師應以大綱為依據,運用教材聯係學生實際,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以指導他們的行為。
而其他各科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也具有重要作用。
任課教師要在全部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良好的意誌品格,促進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要根據各科教學大綱中關於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學特點,自覺地、有機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其中,語文教學貫徹文道統一的原則,學習與思想道德教育於教學過程中,發揮各種因素的感染,陶冶作用,在教育教學中,滲透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思維的習慣。
在曆史教學中具體生動形象地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通過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具體生動的國情教育;自然常識課要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尊重和相信科學的精神和學科學、用科學的誌趣和能力;音樂、美術教學要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的優秀藝術傳統,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熱愛黨和祖國的感情;體育教學應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鍛煉身體的習慣和堅強意誌,並培養學生良好的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勞動教學要把傳授學生勞動知識技能與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結合起來,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吃苦耐勞的精神,珍惜勞動成果的感情和對工作的責任心並養成勞動習慣。
現以語文學科教學為例具體談一下德育的滲透。
眾所周知,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而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遵循的第一條原則就是語文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簡稱“文道統一”。
語文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是一條根本原則,它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征和本質。這條原則揭示了語文教學活動中教養因素和教育因素、智育與德育、教學形式和內容等方麵的關係。
語文教學活動包含著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兩個教學因素,即教養因素和教育因素。語文教學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進行聽、說、讀、寫四個方麵的能力訓練,使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語文工具,這就是教養因素。這個因素決定了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是基礎工具性。但由於語文連結著人類社會精神,文化思想意識,是人類表達思想,進行社會交際交流思想的特殊工具,因此,要切實有效地進行語文訓練,不能脫離他本身具有的思想教育因素。思想教育滲透在教材中,貫穿在訓練內容中,這就是語文教學的德育因素。教養和教育的因素處在同一教學過程中,難以割裂,而且也不應該割裂,這就是語文訓練與思想訓練相統一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