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2 / 2)

語文具有現實的社會性,它連接著社會,與其他學科共同具有人才培養的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這樣的人才必須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而且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勇於創造的精神。語文教學的思想離不開這樣的目標,必須努力實現這樣的目標。思想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因素。葉聖陶在《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概念》中指出:“國文教學除了技術的訓練而外,更需要含有思想教育的意義。”

從語文教學的目的上來說,語文教學的目的包含著相依相存的兩個方麵,他們互為前提,互為因果,互為表裏。思想教育作為目的,離不開語文訓練;而語文訓練作為目的也同樣離不開思想教育,這兩個目的,是一個統一體。語文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是一條曆史規律,古今中外概莫例外。

從語文教學的內容來看,現行《大綱》在“教材內容”中規定:“語文要選取文質兼美,適合教學的典範文章。”還要求教材要思想內容好,人選的作品,要符合教學目的中提出的思想教育要求,有助於培養學生從事現代化建設的獻身精神,有助於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世界觀。選取古代作品,要體現批判繼承的原則,入選的外國作品,要有進步的思想內容。為了培養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可以選少量並帶有消極因素而藝術性較高的名篇。教材的選用兼顧思想性、藝術性、文和質。這就是貫徹了語文訓練和思想教育相結合的原則精神,確保語文教學活動實現其教學目的。

例如在中學階段,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課文在以下幾個方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1)通過文辭優美、意境深遠的文章,陶冶學生的情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和《綠》,老舍先生的散文《濟南的冬天》等。

(2)通過充滿愛國主義的詩文,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如:陸遊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做》,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等。

(3)通過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曆程的文章,培養學生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作風。如:《老山界》、《金色的魚鉤》、《草地晚餐》等。

(4)通過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事跡培養學生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意誌。如:《梅嶺三章》,《方誌敏》等篇。

(5)通過科學家的故事,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如《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向沙漠進軍》等篇。

(6)通過充滿集體主義的思想作品,培養學生熱愛集體,團結互助的思想。如《分馬》、《梁生寶買稻種》等篇。中小學學生在各科教學進行德育教育,可以避免單純德育課中,有時隻能條條框框的弊病,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因此在各科教學中要很好地滲透德育教育。

今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一新形勢,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站在曆史的高度認識和看待新時期的德育工作。在經濟體製發生重大變化,各種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並存的情況下,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及其主導地位,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學習國外先進科技文化的情況下,如何認識國情,對待中國文化傳統以及現代革命傳統,在新舊體製轉換過程中還存在種種矛盾、問題的情況下,如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保良好的品德,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況下,如何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建立的情況下,如何培養新的觀念、態度、素質,這些問題都是新時期教育工作中要考慮的問題。

青少年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教育和培養好他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奠基工程,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望和心願。現今一、二十年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他們的思想道德和文學素質如何,直接關係到二十一世紀中期中國的麵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是否能實現。所以,必須以培養合格的新世紀人才的戰略眼光認識德育工作,並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在德育教學中務必注重實效,聯係實際,因勢利導地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