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語文學科中滲透社會公德教育(1 / 2)

7.語文學科中滲透社會公德教育

德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曆來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對培養青少年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法紀觀念和文明習慣,逐步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起著主導作用。在各個學科中都蘊含著德育材料,尤其是語文學科,德育材料更是豐富而生動,在語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實生動地展現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或熱情漚歌我們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繪美麗多嬌的祖國山河,或深刻闡述生命意義……,因此,在具體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進行德育滲透,讓德育與智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堅持文道結合的原則

讓學生獲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體、形象,各個學科的知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點,思想形成了學科知識的內在屬性,它們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脫離了教材,談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說教;反之,沒有德育的教學,智育也是蒼白的。

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落實教學目標,德育結合,文道結合是要的,對於具有豐富而生動德育教材學科的語文學科而言,這一點更是關鍵,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介紹寫作背景,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欣賞,歸納總結等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掌握一定寫作技巧的同時,能更具體形象地獲得思想教育教學效果。

如學習宗璞的《爬山虎的腳》要能使學生在了解爬山虎的生長曆程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進而激發自己積極向上。《再見了,親人》要能使學生在熟悉誌願軍展示的事跡同時,感受到他們的革命主義、國際主義、愛國主義,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樣,學生在於文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技能,而且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

在注意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

使之成為積極向上的動力,也確保教學中德德育滲透取得更大效果。

在德育過程中,動之以情,既是小之理的繼續,更是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基礎,因而使受教育者獲得真摯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是提高德育滲透效果的保證。在於文學科那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即使一塊塊的情感天地,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情感的教學,巧妙的教學手段,激發培養學生真摯情感,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蘊含的真、善、美,從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積極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培養學生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真摯情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例如,學習朱自清的《釣魚的啟示》要使學生在充滿父子親情的篇章裏,體會人間真情,激發愛親人、愛生活的情感,學習《我是中國人》,要是學生理解遭受侵略的人們所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同時,激發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進一步激起少年學生,積極向上、刻苦學習,報效祖國的情思。總之,激發學生心底的真摯情感,才會使學生逐漸脫離低級趣味,而產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追求真、善、美,樹立遠大的目標,並為之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