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思想認識上,也逐漸出現了這一特點,他們希望老師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往往在事實麵前,他們才心悅誠服地放棄懷疑的目光,因此,曆史學科在滲透德育方麵用事實說理的特點,要比其他學科更容易使學生信服,從而自覺接受思想教育。
(2)容易進行思想教育曆史內容豐富多樣,可用於多方麵的思想教育,曆史是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所反映的是以往人類活動各個方麵綜合。它既有人類長期生產、生活所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也有人類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方麵積累下來的寶貴知識,正是曆史這一包羅萬象內容豐富多樣的特點,賦予了曆史學科在滲透德育方麵還具有這樣一種優勢,即人們從豐富多樣的曆史內容中可發掘出豐富多樣的德育素材,應用於多方麵的思想教育。這一優勢對培養具有健全思想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3)能夠選擇學習榜樣傑出的曆史人物是學生學習的好榜樣,單純以道德理論對學生進行說教,缺乏飽滿的情感,顯得蒼白無力,如果引入曆史和現實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動和道德精神,就能使德育過程中知、情、意、信、行豐富飽滿。曆史上有無數傑出的人物,他們不僅為人類的進步作出巨大貢獻,而且在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高尚品德、情操,也是人類教育和培養後代的寶貴精神財富。傑出曆史人物不同於文學虛構的人物,他真實、具體、生動、形象,更易於為學生所領會和模仿。
因此,以傑出曆史人物為學生的學習榜樣,用他們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熏陶學生,必定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會起到其它學科的滲透德育方麵所起不到的獨特作用。
曆史教學滲透德育內容的有效途徑
中學曆史教學中的德育課程資源十分豐富,這需要教師下大力氣發揮智慧潛能加以整合運用,為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和多樣化發展服務。中學曆史課本包含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國理政,下至為人處事,容包各大領域,涉及人類社會發展整個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整理出豐富的德育素材,加以提煉總結,裝訂成冊,成為曆史科校本德育課程。如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集體主義教育課程、品格修養課程、民主法製教育課程、誠信教育課程、艱苦奮鬥教育課程、孝敬父母教育課程、時事熱點焦點問題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傑出人物事跡課程、社會主義榮辱觀課程、感恩教育課程、民族團結教育課程、戰爭啟示課程等等。
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學生的道德、性格、良好習慣等都可以得到提升。具體說來:
(1)通過文明史的學習,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列寧曾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一種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曆史教學過程中要以千百年來的史實做依據,以曆史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使西方垂涎的陶瓷和絲綢,讓世人驚歎的四大發明,世界奇跡的萬裏長城,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充滿智慧的象征。麵對如此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學生會無比自豪,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通過近代史學習,樹立愛國思想近代史是祖國屈辱的百年史,無數中國人為了挽救民族危機進行了艱苦的抗爭,林則徐“開眼看世界”;關天培、鄧世昌、黃繼光等勇赴國難、守土保國、甘灑熱血的英雄氣概;楊靖宇血灑東北,馬本齋率眾抗日、拒寇誘降;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唯有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才取得了最後的鬥爭勝利,扭轉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屢敗局麵,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通過這些史實要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隻有中國共產黨才可以救中國,才可以擺脫帝國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的熱情同時要學生銘記“落後就會挨打”的道理。激發學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建設祖國的本領。使學生從小樹立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
(3)通過人物了解,形成正確科學觀曆史是怎樣促進人們形成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呢?因為曆史能給人以啟示,啟發人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為什麼司馬遷不畏權貴傾注全部心血寫成《史記》,李時珍用畢生的精力寫成《本草綱目》,孫中山百折不撓從事民主革命?他們追求的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曆史舞台上眾多的聖賢、名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們對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國古代,人們追求青史留名,《左傳》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的思想為曆代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