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曆史學科中滲透社會公德教育
由於曆史學科自身的特點,能較自然地將德育因素與曆史知識融合在一起,達到以事明理的目的。這就決定了曆史學科在德育滲透方麵有著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在全麵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中學曆史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一門重要課程,曆史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通過曆史學科的德育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性情,涵養學生德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曆史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
加強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我們打開電視或翻開報紙經常會耳聞目睹一些讓人沉思的事件:青少年飛車搶劫、大學生甚至中學生輕生、惡人行凶而百人圍觀、一個個巨貪侵吞國家億萬資財、體育明星麵對眾多外國記者而坦然言道“瀘溝橋事變”不知為何物、某女明星穿著日本國旗裝招搖於舞台……。真是古有“商女不知亡國恨”,今有“明星不知民族恥”的悲哀。
社會上那些道德失範、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見利忘義、損公肥私、不講信用等現象的嚴重存在,必然會反映到青少年學生的道德狀況中來,青少年對社會上出現的這樣那樣的道德問題不能從整體上認知把握,而是片麵錯誤理解,於是,導致青少年理想信念淡薄,產生信仰危機,人生觀、價值觀向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傾斜。
一些青少年思想認識錯位,主要表現在:片麵追求自我價值,把及時行樂奉為人生信條,擺闊氣、高消費,不求上進,對社會缺乏應有的熱情和責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經不起一點挫折,有的問題還非常突出。於是人們感歎當前社會的“道德失落”、“世風日下”。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學生道德問題。
教育部部長周濟曾在教育會上特別指出:教育係統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真正把德育放到各項教育工作的首位。尤其是要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青少年是社會發展的後備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青少年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每個人的素質中,思想道德品質的高低是衡量這個人對社會是否有用的重要尺度,一個人無論他的知識多麼豐富,能力多麼高,體格多麼健壯,如果缺“德”的話,那他不僅對社會、對人民無用,甚至還會構成更大的威脅和破壞,成為人人痛恨和唾棄的敗類,當今社會上出現的“智能犯罪”便是證明。
所以說“百行德為先”。然而在長期的應試教育中,人們往往隻重視智育,輕視德育。社會上各種道德問題的出現從反麵證明了這種做法的錯誤,這給人們敲響了警鍾。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再也不能忽視德育教育了!尤其是蘊涵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的曆史學科,更承擔著責無旁貸的社會曆史重任。
曆史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優越性
悠悠中華,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既創造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又造就了中華民族自身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優良品格和氣質,形成了以傑出的曆史人物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寶庫為源泉和以豐富的文化遺產為特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文明。與其它學科相比,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有著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古往今來,曆史一向被作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曆史是永恒的建設性的道德遺產”(杜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則有益於我們提高德育效果。曆史學科的德育優勢有:
(1)容易激發學習興趣由人的活動構成的曆史知識具有具體生動、真實可感的特點。其具體主要表現在它有時有地、有人有事、有憑有據;其生動主要表現在它包羅萬象,豐富多姿,它不象文學,沒有藝術的虛構;也不象政治,沒有抽象枯燥的理論說教。
因此,這對於正向抽象思維發展,而更多保留著形象思維習慣的學生來說,運用具體生動的曆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自然要比其它學科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並從中得到思想啟迪。曆史以事實說理,容易令人信服古人雲:“曆史是一種以事實為訓的哲學。”故曆史學科在滲透德育方麵,與其它學科不同的是:它不是用抽象的理論進行說教,而是重在以事實說理。
我們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從這一認識觀出發,在接受思想教育時,往往喜歡並容易接受經過實踐檢驗過的、由無數事實所證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