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真才實學的兒寬
兒寬是西漢時人,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又很聰明。但兒寬的家庭很貧窮,沒有錢財供他學習和研究學問。兒寬隻好自力更生,維持學業。他曾給人當廚工做飯,還曾經被雇傭去耕田種地。他經常隨身帶著經書,每當休息的時候,就坐在田地旁認真地研讀經書。因此,他的經書愈讀愈精,經考試他做了掌故(掌管禮樂製度的官員),後來又當了刑獄部門的一個小官吏。
兒寬當小官吏的時候,其上司張湯身為廷尉,掌管刑獄。一開始,兒寬不熟悉刑獄工作,張湯便派他到北方管理牛羊,一去數年,積累了不少實際經驗。後來,兒寬回到了廷尉府,根據實際感受寫了自己如何管理牛羊的文章,報告給張湯。恰巧這時,張湯審理一個重要案件,但官吏們寫給朝廷的奏章不合要求。兒寬詳細了解了這個案件後,向廷尉府起草文件的官吏訴說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寫這個奏章的詳細建議。官吏們一聽,覺得兒寬講的很有道理,就委托他來起草這個奏章。兒寬是個很有文才的儒生,又經過實際的鍛煉,增長了才幹,因此他很快便寫好了這份奏章。官吏們讀了,個個稱讚不已,非常敬佩兒寬。
張湯看了兒寬寫的奏章,同樣折服於他的才能,於是召見兒寬,詢問他許多關於刑獄和寫文章方麵的問題,兒寬對答如流,處處講得有道理。張湯很賞識兒寬的文采和能力,便讓他留在廷尉府,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