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新形勢下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3 / 3)

(4)進一步深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社會實踐既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環節,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現實落腳點。脫離了社會實踐的理想信念是主觀臆想的烏托邦,失去理想信念指引的社會實踐往往是盲目的,容易無疾而終。

社會實踐可以提高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效果,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能使大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各項能力,能讓學生看到自身知識能力、結構的缺陷,進行主動調整,激發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

其次,社會實踐可以推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可以學習如何與他人分工協作、如何恰當地處理各類人際關係,檢驗自身行為模式、價值觀念等是否與社會文化不相協調,從而及時糾正偏差,並內化社會認同的文化規範和價值準則,從而提高自己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促使大學生向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人靠近。

最後,社會實踐可以更好地發揮高校的作用,實現高校的教育目標。服務社會是現代教育的發展使命,組織好學生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在育人的同時可以擴大學校的影響,爭取更多社會支持,實現高校自身的職能。

麵對社會轉型的機遇和挑戰,麵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客觀情況,我國高校有必要將深入開展社會實踐納入大學生培養計劃,高度重視社會實踐的感召力和滲透力,建立、健全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係,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製,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

其一,高校可以將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規定學時和學分,提供必要經費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長效的激勵機製。

其二,積極探索和建立社會實踐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助學相結合、與擇業就業相結合、與創新創業相結合的管理體製,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效果,培養大學生的勞動觀念和職業道德。

其三,認真組織大學生參加軍訓,達到強健體魄、磨練意誌的目的。

其四,鼓勵、引導學生參加科研訓練計劃、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等科研訓練項目,以及“挑戰杯”賽事等相關科研競賽。

其五,充分利用寒暑假以及周末、節假日,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誌願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形式多樣的“三下鄉、四進巷”社會實踐活動。

其六,重視社會實踐基地建設,不斷豐富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提高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效果,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

其七,組織學生參觀、參加各地區大學生創業園區,鼓勵在校學生進行積極的嚐試和探索,將科研成果和創意理念孵化為商品技術加以市場推廣、運作,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時期,麵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的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銳意進取、開拓創新,通過建立和健全長效機製,不斷強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地位,通過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夯實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礎,通過創新的方式方法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將當代大學生培養成為有能力、有責任、有擔當的,能夠挺起中華民族脊梁,能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