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勞動教育課中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1 / 2)

2.勞動教育課中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

德國一直享有“汽車王國”的美譽,利用訓練有素的汽車產業工人,一直是德國汽車行業的一個競爭優勢。德國的汽車產業工人“優”在何處呢?原來維修人員有良好的勞動習慣:首先是做事快,從開始到離開,前後不過十五分鍾。其次是迅速利落,詢問、查看、檢修、收拾工具,井井有條。最後一點是非常細心,檢修完畢,他細心地擦淨車上的油跡,然後用吸油紙把用過的工具擦得幹幹淨淨,一一放回工具箱。最後用髒了的吸油紙仍較幹淨的一角,把不小心滴在地上的一滴油吸淨,然後將吸油紙裝到他車上的一個垃圾箱裏。這位學者親眼目睹他的工作之後,內心震動很大:“德國汽車產業工人果然是名不虛傳,與德國汽車產業工人相比,我們國內的工人缺少的不隻是精湛的技術,還有良好的勞動習慣。”

的確,良好的勞動習慣不僅影響著勞動的速度,也影響著勞動的質量。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是勞技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如何在勞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呢?我想就此談一些自己的做法與體會。

嚴格要求學生規範操作的勞動習慣

養成正確使用工具的習慣,這不僅是提高勞動效率的需要,也是在勞動中保證安全的需要。

(1)要有正確的認識我通過各種途徑來幫助學生體會到這一點,我給學生講古廟裏的小和尚學剃頭的故事,那個小和尚每次練習完總是將刀往往冬瓜上一插,最後習慣成自然,把頭當冬瓜,犯下殺人之罪,這不是最好的反麵教材嗎?我還讓學生搜集因為沒有良好的勞動習慣,害人害已的真實事例,請有過經驗教訓的學生現身說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重要性。

(2)正確地使用工具老師要教學生學會正確地使用工具。與電打交道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情,在湖北義教版《小電工》的教學中,就必須讓學生正確掌握一些常見電工工具的使用方法。學習鉗子的使用時,我讓學生對照掛圖,認識鉗口,鉗刃等各個部位,根據平時的經驗說說各部分的用途,然後動手剪一剪鐵絲,用鐵絲彎一彎圖形,使學生對鉗子各部分的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讓學生表演生活中的一些錯誤做法,讓學生判斷對錯,說說原因,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中認識到,用鉗子當錘子,會縮短鉗子的使用壽命,且容易使手柄處的橡膠部分受到損壞,威脅人的生命安全。而使用電烙鐵,則要注意在工作中不要觸摸烙鐵的金屬部分,否則就有燙傷的危險。

(3)學會保管工具的方法可以讓學生自己保管、存放工具和材料。例如,電源線、有絕緣部分的電工工具要避免與銳器存放在一起,以免損傷絕緣部分;小零件之類最好用小盒或玻璃瓶分類存放,工具的存放也要分類有序。這樣在勞動時就可以準確快速地拿到所需零件,節省時間。我讓學生用鞋盒或小木箱自製工具箱來分類存放,效果不錯。

(4)養成工具放回原處的習慣每次勞動完畢,要將工具和沒用完的小零件放回原處,以方便下次使用。當然,要讓學生養成這些習慣僅靠當時的教導是不行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還要注意觀察學生使用工具的情況和勞動情況,及時指正,或讓學生之間相互提醒,開展“評選安全生產小能手”、“勞技操作比賽”等活動,使學生逐漸養成操作規範、認真細致的勞動習慣。

注重引導,培養有條不紊的勞動習慣

心靈才能手巧。隻要注意合理安排,快工也能出細活。那位德國汽車維修員之所以能給人留下幹練的印象,就是因為他懂得合理安排勞動過程。合理地進行安排,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常常能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因此,培養學生這方麵的習慣是很有必要的,從哪些方麵來對學生進行培養呢?

(1)要讓學生學會統籌安排事實已經證明統籌安排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勞動前不妨讓學生開展討論:完成這次勞動,在時間上怎樣安排最省時,最合理?按什麼樣的流程進行勞動才能避免窩工?這次勞動中難度最大的環節是什麼?經常這樣訓練,就能讓學生學會從“小”處著手節省時間。比如,要使用電烙鐵的時候,在進行其他工作的時候提前兩三分鍾把電烙鐵插上,就可以利用等待的兩三分鍾時間去做其它的事情。如果勞動的過程比較複雜,不妨讓學生列一個統籌安排流程表,把時間安排,勞動過程按順序列出來,爭取每次勞動前都讓學生對安排做到心中有數,雜而不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