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因課施教和優化組合在教學中的作用
學生勞動生存教育的指導
學生德育教育與培養藝術學生勞動生存的教育1.因課施教和優化組合在教學中的作用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比任何一門學科所涉及的範圍都要廣,技術含量都要高。它綜合地運用已有的語文、數學、科學、社會、藝術等學科的基本知識,同時融合經濟、環境、法律、倫理、心理與健康等方麵的教育視野設計和實施勞動技術教育活動。
因課施教,提升教材價值
勞動與技術教育由於其本身所涉及的範圍較廣,綜合性強,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明確教學目標,寫好教學設計,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行為活動和已有的技術能力,這些將直接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喜歡,討厭,無所謂。
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方法中心,擇優教學”的思想,除了“因材施教”以外,還增加了“因課施教”的思想,即要因課程內容的不同而選擇優化的方法。我在教學《嚐嚐我的手藝》時,把本課分為三個子課題:《巧配家常菜》《我來露一手》《我也會買菜》。
《巧配家常菜》以學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搜集既營養又合理的食譜和不宜搭配的食物,培養學生從科學的角度看待食物。《我來露一手》以歸納的方法,讓學生從搜集到菜譜中歸納一些常見食物的基本做法,掌握3~5道家常菜的基本做法,在此基礎上創作一道菜,但要從美術學的色彩角度和營養學的價值角度巧妙的搭配菜肴,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創新意識。《我也會買菜》以學生實踐的方法,自己利用周末的時間去菜市場買菜,從經濟的角度鍛煉學生的理財能力並從中體會家長的辛苦。
優化組合,促進人格健康發展
勞動與技術教育以學生的操作性學習為主要特征,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也就是說不管是老師和學生還是學生和學生之間都應該是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關係。而交流合作的較好形式,即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處在民主的學習氛圍中,暢所欲言,學生能交流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資料,發表自己的設計思想、方案、經驗……它能使全體學生“活”起來,使更多的學生有效的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樂趣,享受到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的喜悅,使他們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1)合理分配小組小組合作學習到底怎樣分配比較合理?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小學三到六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雖然以形象思維為主,但由於個體受到遺傳因素、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個體在認知發展上是有差異的。因此,分組時應注意把能力與性格相近的學生分到一組。
我在實際教學時,對照教材內容的需要不同,把學生按智力的高低、色彩感覺強弱、動手能力強弱等分成若幹組。如:在教學《編織》一單元第一課時《有趣的編織》時,我以學生動手能力的強弱來分組,每組配1~2位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以示範法教授“挑二壓二”的方法,使動手能力強的學生來帶動動手能力弱的學生,使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教學第二課時《多姿多彩的編織》時,我以學生色彩感覺強弱把學生分成若幹組,在評價時以小組互評的方式,讓學生提出相互間的不足之處,從而使色彩感弱的學生能夠真正的有所收獲;在教學第三課時《我的編織小天地》時,以學生智力的高低把學生分成若幹組,智力高的學生可以位自己身邊的飾物編織美麗的外衣,智力較低的學生可以對已學內容進行鞏固練習,而尖子生也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