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因課施教和優化組合在教學中的作用(2 / 2)

(2)合作的有效性作為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勞動與技術教育必須是麵向全體學生的課程。麵向全體學生,不光是從形式上看,還要看是否真正從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麵,真正為全體學生接受,使每個學生受到全麵的教育。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要使每個學生都積極的投入到合作中,積極思考,大膽發言,不做旁觀者,使教學真正地麵向全體學生,做到室內無死角。因此,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教學中一般以3~4位同學組成一組:人多,設計思路有可能更多更廣,但操作時就很難突出重點、凸顯學生個性,另一方麵,人多了很容易出現以某一兩位學生為中心,其他學生處於從屬地位的情況,畢竟小學生的自我約束力是薄弱的,但就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人少,設計時思路偏窄,操作時學生就會出現時間不夠甚至無法下手的局麵。

(3)教師的主導作用合作學習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關鍵在於教師的主導作用。若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僅教師教得輕鬆,學生也學得主動。勞動技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是通過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教育內容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技術啟蒙。因此,我嚐試著根據勞動技術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少年兒童的認識規律,根據不同的勞動教育要求,勞動項目,有重點的引導學生。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在教學“家政”時我運用課件配合整體示範法,通過課件的聲圖並茂,充分調動學生視覺和聽覺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強烈而深刻的印象。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還采取了一些獎勵的方法,對於勞動積極,熱愛勞動的學生發給勞動“小能手”,紅蘋果等,以表揚為主,允許失敗,並給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這些能成功的勞動是孩子最願幹的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勞動熱情,還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在教學“編織”時,我采取以培養審美能力和創造性的勞動為主的形式,根據學生的特點,教學時運用比較觀察的方法配合區分示範法、分解示範法,即教師運用新舊知識的銜接,或相關聯知識的比較進行有重點的示範操作。比較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觀察,從而促進新知識的學習與操作。同時,采取一些激勵機製,開展班級與班級的比賽,對於有創新精神的優勝班級、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點,鼓勵學以致用和理論聯係實際。

在教師巡視指導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的給各小組提出不同要求,對於這個小組來說,這樣的要求已經夠好了,但對於另一個小組來說,這樣的要求可能還不夠。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框架下的小學勞動與技術課程,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深入推進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們須認真學習《綱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學勞動與技術新課程,用好教材,多思考,多創新,引導學生,在這條路上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