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如何在語文課實施教學民主,筆者從教學的基本規律和所麵對的實際教學情境出發,作了初步嚐試。
(1)創造一種平等寬鬆的民主氛圍教室是展開教學的特殊環境,這裏的感性氛圍對置身其中的學生具有潛在的同化作用,而在教學的初始階段,學生對室內氛圍的第一印象尤為鮮明和深刻。
鑒於此,接受新班之始,在教室中張貼一些條幅,諸如:“教亦是學,學亦是教”、“先做教師的論敵,再做他的朋友”、“爭辯使人聰慧,緘默使人愚鈍”等。同時,以飽含真誠的語言告訴同學們:一室之中,在座者均是主人,師生之間,隻有年齡差別,沒有人格不等。並且鼓勵敢持批評意見的“反對派”的出現:從“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基本準則出發,不斷提出獨立判斷,不斷給老師提供完善思想的機遇。
這一係列氣氛的渲染,隻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盡快泯滅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和人倫差異,為教學創設一種無拘束、無畏縮、暢所欲言、敢於爭鳴的健康心態和活躍心境。
(2)提倡平等參與課堂雙邊活動有師生之分,無尊卑之別。尤其教授文學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極易產生見仁見智的歧異,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即是也。故激勵學生放膽而言,不苛求成熟與完善,使其平等地參與到教學進程中來。
基於有缺陷的發言勝於緘默這個基本觀點,可以針對課文層層設疑,啟發和引導學生展開“舌戰”,在觀點的碰撞中,閃耀智慧的光芒,讓班集體中的每一位成員都切實感到“展覽”思想的樂趣和榮耀。
尤其倡導對老師觀點的合理“反叛”,引發師生之間的爭鳴,使學生意識到:生未必不如師,師未必不可超越。從而消除對教師的盲目崇拜感,激發學生自尊自信自強,建立平等參與教學的新型師生關係。例如,在講解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小說《窗》時,傾向於這樣的觀點:“牆”存在於視線中,而風景卻存在於近窗病人的想像中,他以描述想像中的美景來給予病友充實和精神樂趣,而小說正是通過前者的美的品格來反襯後者的冷酷自私,從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際關係的醜惡麵。經過閱讀和討論,大家逐漸趨近於這個“共識”。
然而,有位學生沉著地亮出了異見:近窗者也生活於資本主義社會,他的美在遠窗者醜的對照下愈見光亮度,因此認為老師所引出的小說主題是顧此失彼,有所偏頗;該同學又比較分析了兩位病人向窗口外望的視點高低、時間長短、心態平寧與紊亂這幾方麵的差異,認為:作為建築,牆可以存在,遠窗病人之所以用極端冷酷的手段奪得“窗口”卻隻看到光禿禿的牆而不見美的風景,是因為他視點低、時間短、動作和心態慌亂不堪,這樣從審美的角度推出小說的主題應該是:目光短淺,心胸狹隘的自私者永遠無法窺見美,因為他與美隔著一堵永恒不倒的“牆”。當即,這位學生贏得了許多支持和鼓勵的掌聲,也令筆者由衷讚歎。如果說該生的見解值得嘉許,那麼他獨立思考、敢於突破既定之見的膽識更該得到褒揚。
當然,並非學生的所有發言都完美無缺,教師首先應當肯定其思辨的勇氣和可取之處,次則以誠摯的態度疏導、辨析,令其心悅誠服,保持繼續主動參與教學進程的信心和熱情,這正是實行教學民主的關鍵點。
(3)請學生平等地參與評學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最高的裁定權,卻忽視了學生的自評與互評。這實質上也是漠視學生主體能動性的一種表現。
尤其當學生的自覺意識得到高度強化,內在的進取熱情已得到激發,整個身心已沉浸在積極主動的最佳學習狀態中,教師就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審慎地把學業的自評與互評權交還給他們。這既是對他們的品質的信任和能力的鍛煉,又能更加激發其活躍的主體意識,感受班集體內平等和諧的自由氛圍。
基於上述考慮,筆者有限度地把一些客觀型的定量作業,諸如抄寫、默寫、聽寫、背誦等交給學生們自檢互評,取長補短;同時追補相應的監督手段,即不定期抽查,統批,了解情況,聽取反映,及時糾正個別不良行為。
不但如此,筆者還在全麵掌握情況的前提下,增加作文批改的公開性和透明度。除了結合懇談與點撥的麵批外,主要采取互薦基礎上的公開評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