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吳又可專攻溫病
吳又可,又名吳有性,姑蘇洞庭(今屬江蘇蘇州)人,生活在大約17世紀上、中葉,明末醫學家,溫病學說形成的奠基人。
明朝末年,戰亂頻仍,疫病流行。崇禎十四年(1641),吳又可親自見到疫病在山東、江蘇和浙江等省猖獗流行,很多人都染上了病,有的甚至全家都染上了病,一條巷子裏一百多家,沒有一家幸免,一家數十口人,沒有一人活下來。當時,不少醫家出於職業道德,熱心地為病人治病,可是卻錯誤地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這種疫病,結果白白死掉的人難以計數。事情過去很長時間,他還每時每刻深感那些可憐的病人沒有死於疫病,反而死於醫家之手的沉痛教訓,決心對溫病的成因、傳染途徑以及平日用過的驗方作深入仔細的研究和探索。
吳又可對先代醫家的醫學著作鑽研之餘,還經常冒著患病的危險親自到傳染病發生的地區進行采訪、調查,並將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日積月累,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認識溫病和治療溫病的經驗。
吳又可是一位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人,他反對因循守舊,富有革新思想。他認為先代醫家張仲景雖寫了《傷寒論》,可是隻是針對一般外感風寒的,和瘟疫迥然不同。對於傳染病的病因,他認為“既非風寒所致,也非濕熱造成的,而是天地間一種不同尋常的氣導致的”。對於所謂的“異氣”,他又稱為“戾氣”,或“雜氣”。他認為“戾氣”的種類很多,隻有某一種特點的“戾氣”才能誘發出一種特定的疾病。他還進一步肯定“戾氣”又是疔瘡、癰疽、丹毒、發斑、痘疹之類外科和兒科病症的原因。這種把傳染病的病因和外科、小兒科傳染病感染疾患的病因,都看成是由於“戾氣”引起的見解,對於外科、小兒科疾患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此外,在對傳染病的治療方麵,他主張針對發病的原因而進行醫治,他說“因邪而發熱,但治其邪,不治其熱而熱自己。夫邪之於熱,猶形影相依,形亡而影未有獨存者”。他希望終有一日,能發明治療各種病患的特效藥。所有這些,都涉及到了現代傳染病的各個方麵。他所處的時代是17世紀,而他的成績是在東西方都還沒有應用顯微鏡來觀察致病微生物的情況下取得的,這是了不起的科學成就。
吳又可根據自己長期對溫病的觀察和研究所取得的經驗,寫成了《溫疫論》,書中提出了一整套有關傳染病的新思想和新學說,為溫病學說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吳又可的成就啟示我們,在科學的領域裏,前人的成就是應該尊重的,應該學習的,但不能滿足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不能被前人所定的框框限製和束縛住。吳又可敢於跳出當時絕大多數醫家所拘泥的張仲景的《傷寒論》的古法,跳出隻在傷寒學的注釋上轉圈圈的窠臼。他猛烈抨擊墨守傷寒成規的作法,把這種保守思想嘲笑為“指鹿為馬”,“屠龍之藝”無所施的泥古不化的思潮。他這種善於思考,勇於突破前人框框的進取思想,是值得後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