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李時珍30年寫成《本草綱目》
李時珍(1518—1593)字東壁,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蘄春)人,是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
李時珍出生於一個世醫家庭。他的祖父、父親都是醫生,父親李言聞是位很有學問的醫生,又熱心為百姓治病,在當地很受歡迎。李時珍從小就常隨父親上山采藥,回到家中進行炮製,對草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曾作詩把自己比作一隻逆流而行的小船,表示要以比鐵石還堅硬的毅誌和決心以及至死不畏艱難的精神,頂著世俗視醫藥學為“小道”的偏見,在醫生社會地位低下,倍受歧視的逆境中度過一生,立誌成為一個有成就、為百姓解除病痛之苦的好醫生。
李時珍從24歲開始正式行醫。給窮苦的百姓治病不計酬勞,人們都尊敬並愛戴他,他因此也出了名,被推薦到北京太醫院,當一名太醫,可他看不慣那裏的方士做道場、煉金丹這一套,一年後便辭官回了家。他認為醫生的職責就是遵循醫理藥理,治病救人,而不是玩弄什麼騙術,沽名釣譽,欺世害俗。
李時珍在長期的采藥、炮製及行醫過程中,發現先代的藥典《本草》中多有訛舛和疏漏之處,便蓄意重修《本草》。他曾和父親談論過這件事,父親也表示讚同,隻是需要大量的財力,靠一個人來完成是十分艱難的事情。在楚王府時,他就請求楚王把重修《本草》的事奏報給朝廷,希望能通過朝廷的人力、財力來完成這項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可昏庸的楚王隻想讓李時珍保證他的健康,為他服務,對李時珍提出的請求輕蔑地回絕了。在太醫院時,李時珍也曾多次請求重修《本草》,可太醫院的官員們卻指斥他是個擅改古人經典、妄自尊大的狂徒。至此,李時珍希求朝廷修《本草》的熱望,熄滅了、冷卻了,但他重修《本草》的信心卻始終沒有喪失。他決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實現重修《本草》的偉業。
李時珍辭官回家時已35歲了,他決定仿照宋朝朱熹編《通鑒綱目》的方法進行編寫,定名為《本草綱目》。李時珍在楚王府和太醫院時,雖很不得誌,但卻得以閱讀大量的書籍,除了曆代的醫藥學著作外,還閱讀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曆史地理、農林園藝、音樂詩歌以及神話傳說等書籍達800餘種之多。他從這些書籍中摘抄了有關醫藥學的大批材料,這為他編寫《本草綱目》打下了堅實的史料基礎。
由於李時珍立意糾正先代《本草》的舛誤,所以在博覽群籍的同時,更注重實踐驗證。也就是他自己所說的“漁獵群書,搜羅百氏”。為了弄清楚每一個疑問,他不辭勞苦、不避艱險地到各地訪采,向村夫野老訪求藥方,到峻嶺深穀中采集藥材。風餐露宿、蚊蟲叮咬,他都付之一笑,對原《本草》中所記載的藥物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例如豨薟是明代用來風痹的重要藥物,但是曆代本草眾說紛紜,使人無所適從。唐代蘇恭說,豨薟葉似酸漿葉,豬膏莓葉似蒼耳葉,是兩種藥物。唐代的陳藏器卻說豬膏莓葉似荏葉,而五代時的韓保開則同意蘇恭的記載。宋代的蘇頌又說豨薟的葉似芥葉。宋代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則說豨薟和豬膏莓是一種藥物。李時珍按前人描述的藥物形態,將有關藥物全部搜尋而來,仔細加以比較分析,然後正確地指出:豨薟和豬膏莓是一種藥物,葉似蒼耳葉;蘇恭所說似酸漿的所謂豨薟,實際上是龍葵。於是他把《唐本草》中重複的豬膏莓條歸並入豨薟條。李時珍除了在家鄉一帶的原野山穀調查外,還到過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河北等地。他所到之處,虛心地向農民、獵人、漁民、樵夫、藥農和鈴醫等請教,在群眾智慧的海洋裏,獲得了許許多多的真知灼見。例如五倍子,宋代《開寶本草》的作者以為是草子,收入了草部;《嘉祐本草》的作者又以為是木實,改為木部。李時珍就向采集五倍子出售的山裏人請教,才知道是寄生在鹽膚木上的像螞蟻的小蟲所做的“蟲球”。他並在山裏人的指引下去實地觀察,這樣,他就豁然明白了,原來五倍子是如蛅蟖所做的雀窩,蠟蟲所造的蠟子一類的東西。於是,他把五倍子從木部移入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