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為了獲得第一手材料,還創造性地采用了解剖藥用動物、作動物實驗等方法,甚至還拿自己來作實驗。例如關於生薑,梁代陶弘景認為不能常吃,不然會“傷心氣”。唐代蘇恭則引證《神農本草經》的記載反對,認為可以常吃,並說陶弘景之所說是毫無根據的胡說。唐代的孫思邈則也認為不能經常吃生薑,不然會患眼病,甚至“損壽減筋力”。生薑到底能不能常吃呢?李時珍就試驗著常吃生薑,果然得了眼病。待眼病好了以後再常吃生薑,果然又患了眼病。這樣反複試驗幾次後,李時珍確信生薑不能常吃,便記下“食薑久,積熱患目”。
李時珍經過27年的不懈努力,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經過三年認真徹底的修改,到61歲時,寫出了《本草綱目》初稿,此後又經過十多年的修改,直到73歲時才最後定稿。李時珍編著《本草綱目》,前後花了近40年的時間,傾注了畢生的心血,耗費了畢生的精力。遺憾的是,李時珍生前未能親自看到《本草綱目》的出版,直到了他逝世後的1596年,《本草綱目》才在金陵(今南京)出版。
《本草綱目》全書約190萬字,共52卷,收載藥物1892種,有描繪藥物形態的圖譜1110幅,附載醫方11096個。這部內容豐富的藥物學著作,不僅在中國古代是空前的,在世界古代醫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它的重大貢獻,首先在於它係統而正確地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人民長期的藥用經驗和理論知識。李時珍不僅整理了曆代本草所錄的全部藥物1518種,而且還增添了374種,並且對從前未曾敘述過的一些藥物的效用進行了補充敘述。這類藥物竟達1300條以上。其次,《本草綱目》改正了曆代本草著作中的許多錯誤,批判了種種違反科學、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謬說。《本草綱目》的廣博內容,對自然科學的其它學科,如中醫學、生理學、營養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地質學、天文學等多方麵,都有相當的貢獻。16世紀歐洲藥物學著作中的《寇大斯藥物學》以及被譽為“阿拉伯醫師之王”的阿維森納的《醫典》都遠遠地不能和《本草綱目》相比。17世紀後《本草綱目》被陸續譯成各種文字,對世界近代和現代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李時珍一生艱苦卓絕的實踐告訴我們:“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鍥而不舍,金石可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