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詹天佑與京張鐵路
每當火車駛過北京八達嶺下的青龍橋站時,人們都會懷著崇敬的心情瞻仰屹立在那裏的詹天佑銅像,緬懷這位中國近代工程技術界先驅的不朽業績。
詹天佑,字眷誠,1861年4月26日出生於廣東南海縣。詹天佑7歲時入鄉村私塾就讀,但對“四書”、“五經”、八股文都沒有興趣,卻對當時很少見的機器十分好奇,常常用泥土捏成各種機器模型玩耍。1871年,詹天佑被錄取為中國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
1881年,詹天佑作完題為《碼頭起重機的研究》畢業論文,獲得學士學位。然而,就在這一年,清政府迫於國內頑固派的反對,中止了派遣留學生的計劃,決定把官費留美學生全部撤回。同年秋,包括詹天佑在內的105名留學生返回祖國。
當時的中國社會還很閉塞,清政府對留學人員另眼相看,不予重用。詹天佑回國後無法施展所學之長,被派到福州船政局船政學堂學習駕駛。直到1888年,經留美學友鄺孫謀的推薦,詹天佑才被中國鐵路公司聘為幫工程師。作為外籍工程師的助手,開始了他為祖國修築鐵路的生涯。這時他已經28歲了。
詹天佑到職後主持的第一項工程是鋪設塘沽到天津的鐵軌工程。19世紀90年代初,詹天佑又參加了京沈線的修建工程,再次顯露出他的才華。
京張鐵路的建成是中國鐵路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是詹天佑一生中的最大貢獻。1905年清政府從自身的政治統治和經濟需要出發,決定修築京張鐵路,並同意全由中國人自己修築。眾望所歸的詹天佑被任命為京張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負責整個工程的實施。消息傳出後,國內外輿論大嘩。一些外國人根本不相信中國人能夠自己完成這樣艱巨的工程,說什麼“能夠修建京張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國內也有人嘲笑詹天佑“膽大妄為”、“不自量力”。麵對這些壓力,詹天佑不為所動,針鋒相對地反駁道:修造京張路的中國工程師“不僅已經出世,且現在存於世也”,並且堅定地表示,中國人不僅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建成京張路,而且還要做到“花錢少,質量好,完工快”。
京張鐵路雖然隻有200多公裏,但卻穿越燕山山脈,沿途山勢陡峭,地形險要,施工艱難為他處所罕見。詹天佑滿懷為國爭光的激情,不辭勞苦地帶領其他工程人員跋山涉水,往返數次,勘測了三條路線,最後確定了經過南口、居庸關、八達嶺的現行路線。這條路線不僅比金達所測定的距離大為縮短,而且隧道工程也減少了2000多米。
在施工過程中,詹天佑以非凡的毅力和決心,全力以赴地進行工作。他把總工程師辦事處搬到工地,日夜戰鬥在施工第一線。他不顧塞外凜冽的寒風和漫天灰沙,奔波於崇山峻嶺之間,親自指導施工,創造性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修築南口至八達嶺的線路時,詹天佑為了減少長度和彎道,采用了千分之三十三的爬高坡度,設計了兩輛機車推挽列車的配套方案,保證了行車的安全與速度。他創造性地運用“折反線”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龍橋路段,設計了“人字形”(或稱“之字形”)展線方案,使關溝的展線坡度降低到千分之三十三以下,八達嶺隧道長度減少了一半。開鑿八達嶺隧道,最初隻從兩頭開鑿,每日僅能掘進二尺多,效率甚低。詹天佑見費時太久,便采用直井鑿開法,使原來的兩個工作麵變成六個工作麵,加快了工程進度。在詹天佑和廣大員工的努力下,1909年7月4日,路軌接至張家口。這條鐵路自1905年9月動工,隻用了4年的時間就大功告成,比原來計劃提前了兩年,經費節省了35萬兩白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曆史條件下,中國依靠自己的工程師和建築工人,用不長的時間,建成難度大、成本低的京張鐵路,的確是一個奇跡。這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聰明才智,提高了國人自辦鐵路的信心,增強了民族自豪感。京張鐵路的建成,使詹天佑譽滿中外,從此,他的名字就與中國鐵路事業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