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魏源與《海國圖誌》

魏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一位先驅者。他積極收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編撰《海國圖誌》。探討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國家強盛的原因,提出強國禦侮的辦法,是一位成績卓著的愛國思想家。

魏源,字默深,1794年出生於湖南邵陽的一個官宦之家。1822年中舉,在諸子百家、史地方麵很有自己的見解。1826年,他受江蘇布政使之聘,協助編輯《皇朝經世文編》,並參與籌議江西省的漕糧、水利等問題,後來又以內閣中書舍人候補,有機會廣泛閱讀各種典籍文獻,林則徐與他交往甚深,非常器重他,推薦他為兩江總督裕謙的幕僚。

1841年8月的一天黃昏,魏源在鎮江碼頭又與好友林則徐重逢了。原來林則徐因鴉片戰爭遭貶革職,在被發配到新疆的途中,暫時在鎮江停留,要與老友一敘。在魏源的住處,兩位好友暢談國事,互相勉勵,抒發對民族憂患的悲憤之情。林則徐說:“這次我在廣東抗英,深感洋人得勢的重要條件是船堅炮利。要反侵略、必須了解敵情,隻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接著林則徐打開一個布包,捧出一大捆書報,交給魏源,語重心長地囑咐道:“這是我在廣東時派人從海外書報上譯輯的全部材料,如今我將遠去,不知何日才能返回,這些東西就交給你吧!望你能編寫一種介紹海外各國情況的書,以使國人廣開眼界,悟其禦侮之道,”在這材料中有《華事夷言》、《四洲誌》、《各國律例》等,對於了解西方各國的政治、軍事、經濟、史地,都很有參考價值。

魏源珍重林則徐的重托,並在林則徐的啟發下認真地思索起來。在林則徐提供的材料的基礎上,他還廣泛地收集更多更新的資料。1840年7月,定海第一次被英軍占領,侵略軍為了進攻內地,派出人員刺探軍情,繪製地圖。一天,一名英國官員安突德正偷偷地在定海附近測繪地圖,被當地老百姓抓獲,扭送到寧波知府衙門。一個在知府衙門的友人,把這消息告訴了魏源。魏源立刻趕到寧波,親自審訊安突德。安突德詳細地交待了英國的對華意圖和兵力部署、武器性能,還對英國的政治、經濟、曆史、地理等情況作了交待。審訊的結果,使魏源得到了大量資料。他以此為基礎,旁證博引其它見聞,編寫成《英吉利小記》,並把它作為《海國圖誌》的一部分。

魏源從收集的資料中,看到了西方的先進技術,結合鴉片戰爭失敗的現實,認識到,西方的槍炮比中國高明,這在中英戰事中已被證實。而朝廷的達官貴人飽食終日,夜郎自大,嘲諷西方技術是“奇技淫巧”、“形器之末”,這是多麼可笑!在他看來,不學習先進的東西,就永遠落後、挨打。隻有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技術,中國才能走向富強。為了讓中國人睜開眼睛看世界,魏源勤奮地伏案寫作。

1843年初的一天,魏源寫完了最後一頁。共50卷的《海國圖誌》凝結著魏源的心血,作為當時東方各國人民了解和抵抗西方的第一流的寶貴典籍,就這樣誕生了。

在《海國圖誌》中,魏源完整地提出了“以夷攻夷”和“師夷之長技以製夷”兩大反侵略的鮮明綱領。“以夷製夷”就是利用西方各國之間的矛盾,使其互相製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就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為我所用,反抗西方各國的侵略。他還針對封建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提出改革內政的主張。為抵抗侵略、拯救祖國的中國人民指明了方向。

1844年,美國、法國效法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其他各國也紛紛接踵而至,獲得了英、美、法同等的權利。目睹西方各國加速瓜分中國,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思想日益強烈,深感《海國圖誌》50卷本的不足。於是,他廣泛收集材料,進行了增補。增補的內容大多是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介紹,如火輪船、地雷、水雷、望遠鏡等器械的製造和使用方法,並附有更多的插圖,以便了解、製造和使用。1852年,魏源將《海國圖誌》增補成100卷。百卷本《海國圖誌》大量地介紹了美國、瑞士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政體,並給予高度讚揚,他已認識到,西方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政體比中國封建君主專製政製進步。

《海國圖誌》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近代最早的進步思想家,找到了救國的新方向。《海國圖誌》不脛而走,受到進步人士的好評,對我國近代的反侵略反封建運動產生了很大作用。

《海國圖誌》傳入日本,也被介紹到西方。日本思想家紛紛爭讀,並把它奉為“海防寶鑒”,在日本的明治維新的改革運動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