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顧炎武著書立說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忠清,明朝滅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曾自署蔣山傭,號亭林,學者稱之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是明末清初時期的著名學者和傑出的思想家。
顧炎武出身於江東望族。他的祖父是個很有見識的人,他受祖父的影響很深,幼年時就博覽群書,特別喜愛讀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和司馬遷的《史記》。他關心國家大事,總愛探討國計民生的大問題,他認為讀書必須聯係實際,反對空發議論。
對於明朝的腐敗,顧炎武深惡痛絕,少年時就參加了“複社”反對宦官權貴的鬥爭。清軍入關後,他參加了嘉定、昆山一帶的人民抗清起義。清軍攻陷昆山,他的生母及兩個弟弟均遭難,撫養他的養母誓死不降清朝,絕食自殺,臨終前囑咐顧炎武說:“我雖是個女子,然以身殉國是理所當然的事,希望你不要做清朝臣子,我死後就可以閉上眼睛了。”顧炎武把養母的話牢記心頭,永誌不忘。抗清鬥爭失敗後,他隱居不出,以明朝遺民自守,誓死不做清朝的官員,清廷幾次征召聘請他前去做官,均被他拒絕。
他看到清朝的統治日益穩固,匡複明朝勢不可行,就把滿腔的義憤和深邃的思索凝注於筆端,去探索國計民生的要道,去探索勝敗存亡的原因。從45歲時起,他用了20年的時間,遍遊了華北各地,十次拜謁明陵(明朝皇帝的陵墓),考察了各地的風俗人情,並在雁北開荒。這些實踐豐富了他的生活,也加深了他的認識。他認為明王朝的滅亡固然由於政治的腐敗,但邊地守將平庸,良將難用,以至邊防失利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於是立意寫一部關於山川要道邊防戰爭的書,他到處跋山涉水,考察地形、地貌,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他邊考察,邊讀書,邊寫作,經過長時間的艱苦努力,終於寫成了論述山川要道邊防戰爭的專著《肇域誌》。這也是經世致用學術思想的具體體現。
想到國破家亡、夷人入主中原的殘酷現實,明王朝君主專製政治的腐敗又一幕幕浮現在眼前,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大問題,又將他的目光從民族問題、政權問題上引向對整個社會問題的關注。他認為君主一人獨治,天下唯命是從,以至奸佞當道,有識之士屈陳下僚,天下怎能不亡呢?於是,他反對君主專製的“獨治”,主張更多地吸收知識分子的“眾治”。他說:“君主臨禦天下,不能靠自己一人獨治,如果一人獨治,刑罰之事就多了;如果眾治,刑罰之事就會得到妥善的處理。”他反對君主分封子弟為侯而治理國家的辦法,主張郡縣製。他說:“分封諸侯王治理國家的失誤,是王國的權力太專;設置郡縣治理國家的失誤,是君主的權力太專。”在他看來,隻要限製君主權利,加強地方官吏職權,以增加地方官守土的責任,則國家就可以富強,國家的百姓就可以免於貧困,各行各業就興旺發達,社會就可以長治久安了。他還認為治亂的關鍵在於人心風俗,因此主張正風俗以正天下。他認為明王朝滅亡與風俗日下、教化紀綱墮廢也有關係。他說:“我看世風的趨向,才知道治亂的關鍵在於人心風俗,所以轉移人心,整頓風俗,則是教化紀綱不可缺少的。長期養成的良好風尚,也會在一朝一夕敗壞無餘。”他認為士人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即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認為貧富不均也是社會不安定的一個重要因素。他說:“百姓之所以不安分、不安心,是因為有貧有富;貧困的人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而富有者又常擔心有人向他求助而十分吝嗇,於是貧富之間一定會爭奪財富。”顧炎武有如此考慮,也是明王朝滅亡事實的啟示,因為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向地主階級發起了猛烈進攻,加速了明朝的滅亡。他同情農民,攻擊城市和貨幣,提出一個反對征銀,最好征收穀物的辦法。發展農業生產是他經濟主張的要點。顧炎武對治亂興衰的思索中固然有許多固執和偏見,但更多的是具有進步意義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