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黃宗羲畢生求索

黃宗羲(1610—1695)字太衝,號南雷,晚年自稱梨州老人,當時社會上稱之為梨州先生。他是明清之際傑出的思想家和著名的史學家。

黃宗羲出生於浙江餘姚縣黃竹浦一個世代官宦並充滿學術氣氛的家庭。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就喜愛讀書,但不盲目苟從。他的父親黃尊素教他八股時文,他很不感興趣,總是喜歡自己愛讀的書,讀了不少有關天文、地理、曆算、人物傳記方麵的書。他對當時的社會問題很關注,還私下對朝廷中的達官顯貴評頭品足,對朝廷的決策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父親和其他的東林黨人同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進行了堅決地不屈不撓的鬥爭。對此,黃宗羲深表欽佩。天啟六年(1626)三月,黃尊素等東林黨人被魏忠賢陷害逮捕入獄。臨行前黃尊素要黃宗羲拜前來送別的劉宗周為師,向劉學習理學,在這生死離別的時刻還教導黃宗羲說:“作為一個學者,不能不通曉史事,應該讀一讀《獻征錄》。”從此以後黃宗羲努力攻讀史書,他通讀了明代的《實錄》和二十一史。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等到第二日的頭遍雞鳴才休息,不敢有絲毫的怠惰,這是他勤奮治史學的開始。

曆史上傑出人物的深邃思想啟發著他,那些動人的事跡激勵著他。他以曆史經驗來洞察現實社會,並立誌要身體力行,投入到激烈動蕩的社會中。

在學術上,他勇於探索,勇於坦露自己的觀點,批判那些無補於社會的學術見解。黃宗羲從北京回到浙江後,到紹興證人書院聽劉宗周講學。當時有一個叫陶奭齡的知名學者也在紹興講學,陶奭齡把佛教禪宗的學說和因果報應思想羼雜到理學中來,聲勢很大。為了發揚劉宗周的經世學說,黃宗羲聯合了六十多位名人到證人書院聽講,大造輿論,批判陶氏的佛學觀點,陶被迫偃旗息鼓。

黃宗羲在了解社會的實踐中,清醒地認識到,士人應關注天下大事,思索之,參與之,要擔負起天下的興亡;朝綱混亂,奸佞橫生,百姓困厄,那是士人的恥辱。崇禎十一年(1638),閹黨阮大铖在南京四處招搖,圖謀東山再起。複社名士陳定生、吳應箕草寫《留都防亂揭》揭露阮大铖的陰謀,要求把阮逐出南京城。當時,阮大铖的餘黨尚存,爪牙林立,但黃宗羲不懼險惡,在《留都防亂揭》上領銜署名。在崇禎一朝,黃宗羲積極地參加東林複社人士領導的政治活動,到各地遊曆。在他外出的日子裏,仍堅持學習。崇禎三年(1630),他在南京從韓孟鬱學詩。崇禎六年、七年,他在杭州孤山讀書,和一些名士自相師友,互相切磋,學問有很大長進。這時候,他的視野也開拓了不少。

清兵占領南京、蘇州、杭州之後,浙東各地紛紛組織義軍抗清,擁護魯王以監國的名義成立政府。黃宗羲也在餘姚黃竹浦組織青壯年數百人為義軍,沿錢塘江布防,老百姓稱呼他帶領的軍隊為世忠營,後來黃宗羲來到魯王的流動政府。由於失去了兵權,對政事沒有多少發言權,但黃宗羲不甘空耗光陰,一有時間,他就對授時曆、泰西曆、回回曆進行校注。他的某些天文曆法著述就是在這種動蕩的環境中完成的,如果沒有驚人的毅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此外,在海上抗清時,他還寫了許多詩篇,記述魯王行朝抗清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