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談遷矢誌編著《國榷》

談遷(1593—1657)原名以訓,字觀若,明朝滅亡以後改名為遷,字孺木,浙江海寧縣棗林人。他是明清之際一位著述謹嚴、卓有成就的曆史學家。

雖然談遷家境貧寒,但自幼就酷愛曆史,而且這種獨特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有增無減,因此,在弱冠之年就讀了大量的史書。他逐漸認識到曆史的價值貴在經世致用,不讀史就難曉古今沿革和興替,不讀史就不能很好地治國平天下;史貴真實,學用經世。他閱讀史書,勤奮不苟。幼時培養起來的興趣在激勵著他,嚴酷的社會現實也在不時地激發著他,他處在明朝腐朽沒落後金崛起的動蕩的曆史時期,明朝的官員們聲色犬馬、結黨營私;談及國事,爭相推避,隻會媚顏悅主,無視女真雄視中原、破國亡家近在旦夕的危機,忠臣見謗、奸佞橫生。耳聞目睹這一切,他心痛如焚,他深感自己手中的筆越來越沉重了,他決心終生不做官,用真實的筆觸寫下這時代的巨變,留給後人,作為永世的借鑒。

談遷勤讀史書,並非徒留耳訟,炫耀人前以為博,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和心靈來重新審視曆史,力求心得。在閱讀史書的過程中,他發現明朝的實錄中有好幾朝的實錄在內容上有失實、歪曲的現象,而且各家編年史中又多有訛舛疏陋、膚淺冗遝的弊病,於是,他決心親自動手編寫一部真實可信的明史。

談遷的編寫工作始於明朝天啟元年(1621),在饑寒交迫的環境中,用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初稿。他發現初稿在內容等方麵還不完善,以後陸續加以修訂。清順治二年(1645),他又續訂了明末崇禎、弘光兩朝的史事。為了求真求善,談遷修訂增補初稿就花了長達26年的時間,光陰如流水,並未付東流!

誰料想,兩年後,也就是1649年,這部花了半生心血編撰的稿子全部被人偷走了。這意外的打擊,使談遷這位57歲的老人痛心入骨、悲憤欲絕,忍饑挨餓的日子熬得過,訪求史籍的辛苦也受得起,可這飛來之禍怎麼也料想不到啊!到哪裏去尋找自己的書稿呢?難道幾十年的心血就這樣付之東流、終生難遂心願了嗎?感至於此,傷心的淚水從他那滿布皺紋的臉頰上流落下來,點點滴滴,滴滴點點,灑落在他那舊得發白的衣衫上。他步履蹣跚地來到戶外,良久地站立著,任無情的淒風撕亂他花白的頭發,任如鞭的淫雨擊打他那搖曳的身軀……

書稿是找不回來了。但談遷轉念一想,初稿不是人寫的嗎?隻要人還在,就有書在。他的淚眼最後湧動出的是意誌、希望的火,是對餘生光陰切切的關注。他決心趁自己的腦子和手還好使,起筆重寫。又經過了5年時間,終於將《國榷》重新編成。望著案前堆積如山的書稿,他的臉又綻開了笑容,這是終生宿願的達成,是經曆身心交瘁艱難歲月後流露出的倔強和自信。這時談遷已62歲了,他時感力不從心,腦子也有些遲鈍了,手腳也不太靈便了。但他沒有氣餒,為了定稿,他竭力想把那些因時間太久而印象模糊的事跡弄清楚。他隻身一人帶著僅有的一點銀兩攜書稿來到北京,去訪問那些明朝遺老、豪族、宦官,並親自到那些故址舊跡踏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