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家食”堂裏的宋應星
宋應星(1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是明代傑出的科學家。
宋應星少年時,就喜歡讀書,先代的典籍讀了很多,但他不盲目因循,圖口耳記誦之學來炫耀於人前,他對書中所記述的內容采取審視的態度,沒有書雲亦雲。他把對書中所載提出的疑問都記錄下來,以備來日驗證。他28歲時考中舉人,後任江西分諭縣教諭。他對束縛人才能的八股文不感興趣,而把精力放在深入調查研究實用的生產技術的問題上。他對士大夫們輕視生產勞動的態度深為不滿,認為士大夫們的這種態度於國於民都不利。他不停地思考探索著,如何才能富強國家?如何才能造福民生呢?
封建時代的知識分子常把自己的書房叫某某堂、某某齋,而宋應星卻別出心裁,不追求世俗所稱道的高雅之意,把自己的書房起名叫“家食之問堂”。“家食之問”,就是關於家常生活如衣、食、住、行及日用品之類的學問。“家食之問堂”也就是探討家常生活之類學問的書屋的意思。“家食”的出處,見《易·大畜》,此書中說:“不家食,吉:養賢也。”意思是說,在上者有大德,能以官職養賢,不讓賢者在家裏自食。宋應星取“家食”二字,表示他所研究的學問與當時封建官僚、士大夫們所搞的那一套不同,不是空談道德性理,而是切實研究於國計民生有用的學問。他說:打算讀書做官的人肯定不會對他所探究的問題感興趣,因為他所探究的問題與讀書做官毫無關係。他認為真正了不起的是具有真才實學,知識淵博,敢於並善於探索鑽研的人,而那些高談義理、侈論心性之家是不足為訓的。他深受商品經濟的影響,指出發展商業的必要性,對那些駕車馭馬、擺舟橫渡的官商很是讚賞,認為他們能通有無、調餘缺,增殖社會財富。他感到祖國疆土廣大、物產豐盈,物質生產領域中的知識實在太豐富了;對任何事物都有多聽聽多看看的必要。他衝破了書齋學者那種“人唯聖賢、物為經籍”嚴重脫離實際的陋習,深入下層,虛心向農民、手工業者和其他生產勞動者學習生產技術知識,開闊視野,促使自己向更廣泛的知識海洋中探索。
通過書本學習、躬身訪察和實際生產勞動,宋應星積累了極其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並以驚人的毅力和卓越的才華完成了圖文並茂的科技巨著《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全書分18卷,包括作物栽培、養蠶、紡織、染色、糧食加工、熬鹽、製糖、釀酒、燒瓷、冶鑄、錘煆、舟車製造、燒製石灰、榨油、造紙、采礦、兵器、顏料、珠玉采集等,幾乎談到了農業、手工業部門中的所有重要的生產技術和過程。宋應星在此書中詳細地記載了各種工農業生產的具體操作方法,特別詳細地介紹了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如在農業方麵,記有培育優育稻種和雜交蠶蛾的方法;在冶煉方麵,有煉鐵聯合作業,灌鋼、煉鋅、鑄鐵、半永久泥型鑄釜和失蠟鑄造的方法,其中不少工藝至今仍在應用,如有名的王麻子、張小泉刀剪就是使用了傳統的“夾鋼”、“貼鋼”技術;在紡織方麵,有用花機織龍袍、織羅的方法;在采礦方麵有排除煤礦瓦斯的方法等等。以上生產技術都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從書中出現的大量統計數字,如單位麵積產量、油料作物出油率、秧田的移栽比、各種合金的配合比等來看,說明宋應星比較重視實驗數據,是經過一番深入細致的詢訪調查的。宋應星還把所搜集的材料進行認真的比較研究,提出了不少科學的見解,如他根據煤的硬度和揮發成分,提出了一項符合科學原理的煤的分類方法,很有實用價值。對於一些長期流傳下來的錯誤觀點,如“珍珠出自蛇腹”,“沙金產自鴨屎”,“磷火即是鬼火”,等等都進行了有理有據的駁斥。《天工開物》刊行後,很快傳到日本,並在日本翻刻,廣為流傳;1869年有法文摘譯本,後又譯成德、日、英多種文字,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它是關於中國古代生產技術,特別是手工業生產技術的寶貴文獻,為世界譽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如此巨著,若沒有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沒有執著的追求和探索,是很難完成的。不僅如此,沒有戰勝世俗偏見的勇氣和信心,沒有對社會較為深切的洞察,而寫出這種獨樹一幟的巨著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自古以來,中國社會的上層一向視生產勞動為賤民所為,視生產科技為奇技淫巧,而且一向輕視工商,宋應星身為朝廷官員,專心於此,無疑是輕蔑聖賢,壞亂經言。但宋應星認為這是實學,於國於民,頗有裨益,就毅然為之而奮鬥,他這種務實求本,勇於攻堅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