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語文教學中滲透科學的世界觀教育(1 / 3)

3.語文教學中滲透科學的世界觀教育

圍繞語文學科教學中如何培養中學生科學的世界觀的問題,本文從語文教師工作的角度,介紹分析,主要包括兩方麵的內容:課堂閱讀教學中,以名家名篇為載體,進行“科學世界觀”的滲透。

問題的提出

(1)教學實踐遇到的問題令人深思剛剛進入初一的學生,接觸到了朱自請先生的《春》,在引導學生體會散文詩一般優美語言的同時,散文的內容也需要學生透徹把握。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在分析這個句子的時候,許多學生就開始漫無邊際地說起來,尤其是談到“水漲起來”時,一個男生胸有成竹地站起來說:“因為冰比水的密度大,所以當春天冰融化後,水麵就上升了。”聽著有點意思,但仔細一想,冰怎麼可能比水的密度大呢?看似學生犯的是自然科學的錯誤,但實際上,學生是在對一個概念不十分確定的前提下,憑著個人的主觀臆斷,而得出了這樣一個隨意的結論。其實在語文教學中,這種現象屢見不鮮,作為教育工作者,努力幫助學生形成科學地認識世界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

(2)基礎教育界科學素質的調查令人擔憂根據北京市朝陽區青少年活動中心周放老師《在青少年中弘揚科學精神迫在眉睫》一文調查分析,1999年北京市被調查的1520位中小學教師中,有一半左右的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是不正確的。由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基礎教育屆科學素質的現狀是令人堪憂的。因此,教育及需一支具有高水平科學素養的教師隊伍,盡快改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局麵。

(3)現代傳媒報道中文化水平令人堪憂在網絡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這應該是一件好事,但是錯誤的信息引導無疑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大的挑戰。如2005年12月4日《北京晚報》在“天氣預報”的版麵上印著一張彩色圖片:一個少女走在垂柳樹下,枝條隨風飄舞,少女裹緊衣服快速行進。在這張照片的上方赫然印者幾個大字“吹麵覺寒楊柳風”。其實“楊柳風”這個概念出自南宋誌南和尚的《絕句》中的“古木陰中係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麵不寒楊柳風”。很明顯,“楊柳風”指春風,但報紙實際是用“楊柳風”來形容12月的寒風。現在某些文字工作者對文字信息不負責任的態度,令人堪憂。還有網絡小說在學生中傳播極廣,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教會學生學會科學獲取現代信息,並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這些問題。

(4)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現代生活中的滲透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前提是發展,沒有發展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發展。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曆史,正是在這曆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文化思想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正是可持續發展觀在語文教育領域的宏觀體現。

“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持續發展”的研究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充分地發揮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色,通過深入探究,將人的全麵和諧發展達成可持續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聯合國“國際實施計劃”項目明確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中心思想是教育對可持續發展的促進關係,其本質涵義是,在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教育承擔起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時代使命,教育發揮促進社會、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其中,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核心是尊重,其內容主要包含:

(1)尊重當代人和後代人;

(2)尊重差異性和多樣性;

(3)尊重環境;

(4)尊重地球資源(聯合國,2005)。

這些內容的實現需要有一個切實的落腳點,而近期的一些研究往往忽略了這些實際的認識,導致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方麵與國際公認的尺度有較大距離,使得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在教育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還存在著可持續發展教育知識儲備不足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能力存在欠缺的問題。因此作為一名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將落點放低,更切合學生的實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在文字中包含了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都能夠通過深入的挖掘與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有機契合起來,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培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是語文教學與可持續發展結合的一個陣地。

根據調查,大部分初中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而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麵也不盡人意,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公德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這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缺失的表現。

(5)國際教育事例的啟示發人深省美國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規定:“具備科學素質必須能夠讀懂主流媒體上關於科學方麵的文章,並且要在社會交往中運用正確的結論。”

英國北愛爾蘭地區在中學科學課堂上許多教師使用科學報紙,引導學生將科學融入了日常生活,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們對書麵媒體的批判性的閱讀能力。“要使他們能分辨出哪些信息是錯誤的。要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有足夠的能力交流、表達、與人交談、和人辯論、爭辯、討論。我不是說我已經成功地做到了,但這是我的目標。”一位接受調查的科學教師這樣表示。如果我們的教師們也養成了這樣自覺地重視科學教育的習慣,我們的中學課堂該會多麼的豐富。教師讓科學進入課堂,讓學生通過對科學報道的閱讀、討論、交流,以促進其科學素質的提高,這正是對我想在語文課上進行科學教育滲透嚐試的啟示。

教學中滲透科學世界觀教育的實踐探索

(1)課堂閱讀教學中,以名家名篇為載體,進行“科學世界觀”的滲透。

①學會用矛盾的觀點看待問題現代社會,學生容易一麵性地看待問題,他們的頭腦中“好”和“壞”是有明顯界限的,所以老師就應該引導學生認識到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麵性,不能凡事都是非此即彼的觀點。

在學習清代文學家沈複的短文《童趣》時,很明顯地肯定了要用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努力去挖掘生活中的樂趣。比如:夏夜“留蚊於素帳中”,作者把四處亂飛,嗡嗡亂叫的蚊子想象成仙鶴在雲端飛舞,多麼樂觀;生活無聊之時,把“花台雜草”想象成茂盛的樹林,多麼大膽;幼年尋趣之時,把爭鬥的草蟲當成野獸爭鬥,多麼“放肆”。這些原本枯燥的事物經作者的合理想象,變得美好,這樣的生活態度是作者所倡導的。

分析完這部分內容之後,建議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讀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將這兩篇文章中作者的生活態度進行個人見解的闡釋,之後以《“童趣和“阿Q精神”》為題讓學生完成一篇周記。下麵我摘抄學生劄記中的一段文字:“我以前讀過《阿Q正傳》,一直以來對阿Q的那種自欺欺人的精神勝利法嗤之以鼻。阿Q打不過別人就說是兒子打老子等的表現,讓我一直將阿Q當作生活中的一塊笑料,甚至在反思自己身上有沒有犯過這些幼稚的錯誤。但在和沈複的生活態度進行對比後,我發現沈複的那些做法不也是精神勝利法的體現嗎?但為什麼絲毫沒有挖苦、諷刺之意?看來阿Q也可以成為我生活中的榜樣,在激烈競爭的今天,我也應該學會用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不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一味地悲觀沮喪,沉淪於其間不可自拔,而應該學會調試自己的心情,隻要讓自己擺脫掉不愉快的心情,就可以了。”

看過學生的劄記,不難發現:學生能學會批判地對待問題,這是十分重要的科學世界觀的體現。作為教師,許多科學的觀念如何變我有為他有、大家有,實際並不困難。學生的認識水平是不可低估的,隻要是在我們能夠科學地理解和看待一個問題之後,給學生以適當地引導,他們一定會給老師一個滿意,甚至是驚喜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