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侯德榜勇闖製堿難關
侯德榜(1890—1974),福建省閩侯人。世界著名製堿專家,我國著名的化學家,化學工業的奠基人。
本世紀初,我國還沒有自己的製堿工業。國內需要的純堿,大部分從英國進口。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和亞洲之間交通不便,英國在中國的卜內門公司不肯存貨,卡住了中國民族工業的脖子。不但做饅頭、油條需用堿,而且堿還是玻璃、造紙、紡織染料、有機合成纖維等許多工業的基本原料。愛國實業家範旭本先生創辦了天津水利堿廠,但由於外國人壟斷著製堿法,水利堿廠麵臨著重重困難。
1921年學成回國的侯德榜,勇敢地挑起了水利堿廠總工程師的重擔。水利堿廠采用國外製堿法原理,開始了我國自己製堿的嚐試。試製的這一天來到了,可是機器開動不久,30多米高的蒸氨塔突然發出巨響,搖搖欲倒,人們嚇得紛紛奪路而逃。侯德榜不顧自身安危,臨場指揮,急令停車。接著,他就和工程技術人員一起親自登塔檢查,排除了故障。夜深了,侯德榜還未來得及吃飯,一位工人氣喘籲籲地跑過來,“侯總工程師!不好了,幹燥鍋停轉了,濕堿在鍋裏結疤了。”侯德榜急忙跑到烤堿車間一看,一股熱氣迎麵撲來,幹燥鍋在高溫下停止了轉動。侯德榜抄起一根木鐵杆就往幹燥鍋裏捅,但是結疤的濕堿又熱又粘,根本弄不動。由於幾天的疲勞和高溫的熏烤,使侯德榜昏到在大鍋旁邊。
第二天,他又穿起工作服來到了工地,經過反複試驗,進一步提高幹燥鍋的溫度,終於成功地製出顏色潔白、碳酸鈉含量達99%以上的純堿。1926年,中國永利堿廠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闖進了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並獲得了金質獎章。後來永利堿廠的日產量高達250噸,純堿不僅供應中國,還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為中華民族爭了光。
堿是製出來了,然而仍然存在著缺點,那就是在製堿過程中所用的原料都隻利用了一半,食鹽中的鈉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結合成了需要的碳酸鈉;但是食鹽的另一部分氯和石灰的另一部分鈣,卻化合成了當時還沒有多大用途的氯化鈣。同時,在反應過程中還有30%的食鹽沒有起反應。侯德榜從1939年開始改進這種工藝,終於在1943年創造發明了聯合製堿法。這種聯合製堿法的成功,是世界上製堿工藝上的新突破,引起了國際上強烈的反響。侯德榜也因此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美國化學工程學會會員的稱號。中國化學工業技術,也在侯德榜的努力下,一躍跨上了世界舞台。
侯德榜1913年寫成的《製堿》一書英文版,將他發明的製堿法的全部秘密第一次完整地公布於世,此書一出版,就被世界學術界認為是製堿專著的首創,該書發行世界許多國家,侯德榜也由此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