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茅以升主持建造錢塘江大橋

茅以升(1896—1989),江蘇省鎮江人。中外著名橋梁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中國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校長。

1916年,茅以升完成學業,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赴美國官費留學生。他首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係學習橋梁專業。僅一年的時間,就獲取了碩士學位。1917年,茅以升一邊在美國匹茲堡橋梁公司作實習生,一邊在加利基理工大學夜校攻讀博士學位。1919年完成的博士論文《框架結構的次應力》,深得母校土木工程係主任賈柯貝教授的賞識,特地推薦給康奈爾大學,獲菲蒂士金質獎章。之後,他回到了祖國。

1933年,浙江省給正在天津學校工作的茅以升來電,請他去杭州,任錢塘江大橋工程處處長,主持並領導建造錢塘江大橋。

當時,很多人認為,在錢塘江建橋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錢塘江水深流急,海潮洶湧,潮水和流沙都是別處罕見的。潮水來時,潮頭壁立,破壞力量驚人。流沙是極細極輕的沙粒,一遇水即被涮走。江底石層上流沙複蓋,深達40多米,在杭州一帶有“錢塘江無底”之說。但是,茅以升卻知難而上,衝破重重阻力,毅然召集專家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認真地製定出建橋方案。

1935年,錢塘江大橋正式開工,碰到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茅以升的母親把這比作唐僧西天取經,要經曆九九八十一難。水中打樁,由於泥沙層太硬,打輕了下不去,打重了樁就斷。一天一夜隻能打3根,每個橋墩要打160根樁,整座橋9個橋墩1440根樁,要什麼時間才能打完呢?茅以升與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們一起研究出“射水法”,改進了技術,一晝夜能打30根樁,總算闖過了這道難關。

打好木樁後,要把鋼筋水泥做的沉箱運到江裏,準確地套在木樁上。經過幾番挫折,沉箱放好了,卻往下遊浮去,撞壞了輪渡碼頭。茅以升又和大家一起總結經驗,終於成功地將箱子落在木樁上。為了檢查沉箱能否和160根木樁對準位置,茅以升親自下到深水中去察看。沉箱在水下30多米處,就是身強體壯的年輕人在下麵工作時間長了,也會頭暈眼花,甚至口鼻出血。茅以升不顧這些,冒著生命危險,親自下到水中,伸手去摸那些木樁和沉箱,邊摸邊數。忽然,他覺得頭暈口渴,耳朵嗡嗡作響,身上冒虛汗。他知道這是對水下高溫高壓不適應的反應。他沒驚動別人,自己慢慢地爬上鐵梯到氣壓室裏休息了一會兒,接著又下去數,一直數到160根,才放心地離去。

後來,由於改進了技術,采用基礎、橋墩、鋼桁、橋梁幾項工程上下並進的施工方法,“射水打樁法”、“氣壓沉箱法”和“鋼桁架梁浮運法”,全部工程實現半機械化施工。

僅僅用了兩年半時間,大橋全部完工。這是我國第一次自己設計和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鐵路、公路兩用橋,有力地支援了當時的淞滬抗戰和軍民撤退。它使我國的橋梁史出現了新的一頁。茅以升和錢塘江大橋一起永留人們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