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範文瀾窯洞中寫“春秋”
範文瀾(1893—1969)浙江省紹興人。著名曆史學家,中國共產黨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九屆中央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教授、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中國通史簡編》的修訂工作。
1940年春天,著名曆史學家範文瀾來到了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延安。消息不徑而走,當時延安的幾個院校師生以及有關部門領導,還有範文瀾的昔日好友都十分高興,中央主要領導還親自接見了他。
此時,正處於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的住房條件、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都十分差。範老一家三口人,住的是一孔窯洞,吃的以稀飯為主,幹飯很少吃,肉類幾乎沒有。每人每月發幾張邊區生活補貼票,用來買一點兒日用必需品或其它東西。工作條件那就更不用說了,範老的書房、餐廳、廚房以及寢室全在這孔窯洞裏,擠得都看不下去了。最裏邊一個簡易大木床,靠窗處是他自己找來的幾塊木板、四條木棍,別人幫助做成的簡易桌子。看書寫字時,它是書桌,吃飯時,它又成了餐桌。在桌子的後麵擺著一個長條凳子,誰能想到,一個著名的曆史學家就是在這種條件下開始了《中國通史簡編》的寫作。
他伏在“桌子”上夜以繼日地寫著。晚上是沒有電燈的,隻有一盞小油燈。點燈的油隻有蓖麻油,窯洞裏煙霧迷漫,熏得範老睜不開眼睛,而且咳嗽不止。油燈發出的光很暗,他隻好把頭貼近燈寫著。實在太累了,就把身子靠在窯洞的土牆上稍稍休息片刻,並用紙卷著當地出產的煙葉抽幾口,解解乏。接著,便又馬上寫了起來。由於延安的紙張極為缺乏,範老用的稿紙質量很差,反光很厲害,非常刺激眼睛,……就是這樣,範老還是不顧一切地寫著。
到了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時,範文瀾在極其艱難的延安窯洞中寫出了《中國通史簡編》上、中、下冊,共記九十萬字,《中國近代史》約二十萬字,並發表了很多篇論文,對中國史學界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