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勤奮務實,不懈追求”的謝光選
謝光選,1922年11月5日出生在江西南昌一個世代書香家庭。祖父是知名儒醫,父親則是銀行家。他們留給子女的家訓是“讀於卷詩書,學一技之長”。謝光選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日寇的鐵蹄下度過的,他認為要不受外國人的欺侮,就一定要有自己強大的武器,於是刻苦學習,立誌“科學報國”。1942年,他考入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選擇學習兵器專業,立誌造出現代兵器,為祖國服務。
1947年初,謝光選學成後到沈陽兵工廠。遼沈戰役後,共產黨接管了這家兵工廠,謝光選參加了506式戰術火箭發射器和241反坦克火箭的研製,為他日後主持彈道式導彈和運載火箭的研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956年,主管國防科技工作的副總參謀長陳賡大將到工廠考察,對謝光選的詳細講解深為讚賞。1957年3月,謝光選這位火箭炮主任工程師被調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擔任導彈總體設計部五室主任,參加仿製P-2導彈的工作。1960年9月10日,謝光選第一次到發射場,觀看到了用中國生產的燃料成功地發射了P-2導彈的情景。11月5日又到發射場觀看自己參加仿製的第一枚“東風”1號近程地地導彈騰空升起,並命中預定目標。初戰告捷,謝光選感到從未有過的愜意,備受鼓舞。
1962年初,我國自行設計的“東風”2號中近程導彈研製完成。但是這枚導彈能不能做飛行試驗,可靠性如何,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當時擔任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的謝光選的心裏也無多大把握,因為沒有地麵數據,沒有計算機,得不到驗證,隻有經過發射才能清楚。因此,他也主張進行飛行試驗,光爭論不會有什麼結果。3月21日,這枚導彈發射失敗,謝光選目睹了導彈墜毀的情景。在遭受重大挫折時,他聽到了聶榮臻元帥的指示;既然是試驗,就有失敗的可能,不要追究責任,而應該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謝光選和科研人員都深受感動和鼓舞,沒有氣餒,振作精神,找出原因,吸取教訓。這時謝光選被任命為“東風”2號導彈總體主任設計師。經過修改設計,加強地麵試驗,特別是進行了振動試驗和全彈試車,把地麵上的問題都解決了。兩年後的1964年6月29日,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研製的“東風”2號中近程導彈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1964年9月,國家部署了導彈與原子彈“兩彈結合”的研製試驗任務。謝光選作為“兩彈結合”技術協調組組長,感到壓力極大,因為這是要用導彈裝載原子彈在自己的國土上進行飛行爆炸試驗。導彈飛過的地區有5萬居民,經過計算,導彈失落的概率是十萬分之六,即使如此,也不容許有絲毫的馬虎和鬆懈。他按照周恩來總理指示的“嚴肅認真,周到細致,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精神去做,時時處處細致認真。1966年10月19日,他在向周恩來總理彙報發射任務準備情況時,提出怎麼才能做到“萬無一失”的問題。周總理笑著對謝光選說:“什麼叫萬無一失?隻要你們把能想到的問題都想到了,能做到的都做到了;能夠發現的問題都找到了,就是做到了萬無一失。如果客觀條件不具備,我們還沒有認識到的問題,那是屬於吃一塹,長一智的問題。”這些話使謝光選受到鞭策和鼓舞,他十分仔細地完善導彈的研製和協調“兩彈結合”的工作。直到1966年10月27日,“東風”2號甲導彈載著核彈頭起飛,在預定著落地點實現原子彈爆炸,在落點上空升起一片蘑菇雲,謝光選一直繃緊的神經才鬆弛下來。直到今天,他還珍藏著這一天的《人民日報》號外,因為“兩彈結合”試驗的成功是他一生中永遠難忘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