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國宇宙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1 / 2)

16.中國宇宙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

戚發軔,1933年4月2日出生在遼寧複縣,少年時就憋著一口不甘日本外侮的氣,高中時又目睹侵朝美國飛機到我國丹東邊境狂轟濫炸的情景,發誓要學航空專業。1952年,戚發軔高中尚未畢業就報考大學,一連三個誌願都填報了飛機製造係,結果被北京航空學院錄取。他踏實用功,學習進步很快,成績越來越好。1957年畢業分配到剛剛成立不久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參加導彈研製工作,他進了“掃盲”性質的培訓班,第一課就是聽赫赫有名的錢學森講《導彈概論》。戚發軔一邊學習,一邊搞導彈的結構與總體設計,很快就入門了。他參加我國第一枚地地導彈的研製和第一次“兩彈結合”的試驗發射,在技術上鍛煉成長起來。

1968年,戚發軔轉到空間技術研究院,參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他作為製造第一顆衛星“東方紅”1號的技術負責人,經曆了研製和發射的全過程,而且多次向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央專門委員會彙報衛星研製和準備發射的情況。這是他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一件事情。

1970年4月,我國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準備基本就緒,就等中央的命令了。在發射前10天,戚發軔隨錢學森從酒泉發射基地趕回北京在人民大會堂向周總理彙報情況。他負責彙報衛星的測試結果和質量狀況,周總理問:“你認為衛星到底可不可靠?衛星能不能準確入軌?”同時還問了衛星入軌後能不能播放《東方紅》樂曲以及衛星軌道參數、衛星重量是多少、可測量哪些空間物理參數等問題。戚發軔對衛星的質量做了肯定的回答。周總理聽後說:“看來一切準備工作都做得比較好。”他要戚發軔和“長征”1號運載火箭技術負責人任新民、楊南生一起馬上寫出正式書麵報告。戚發軔根據衛星在研製中的質量情況和模擬試驗結果,當晚就非常自信地起草了衛星部分的報告草稿。這畢竟是中國的第一顆衛星,沒有任何經驗可循,戚發軔還是緊張得徹夜難眠。不過,10天後的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樂曲聲響徹太空,傳向全球。戚發軔後來回憶說:“這是我這一生最高興的一刻!”當年37歲的戚發軔,在衛星技術領域嶄露出了他的智慧和才華。

1975年後,戚發軔相繼擔任了“東方紅”2號、“東方紅”2號甲通信衛星的總設計師。經過將近10年的研製,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研製完成。有一次在衛星的檢測中接連燒壞了轉發器上的三隻管子,戚發軔十分著急,因為衛星上天後,轉發器一旦失靈就無法轉播電視節目。戚發軔要求進行一絲不苟的檢查,結果發現是元器件老化造成的,更換後就不再出現燒壞管子的情況。戚發軔的嚴格要求保證了1984年4月8日衛星上天後正常運行,衛星定點後即開通了數字和模擬電話、圖片文字傳真、電視和廣播節目傳送、數據處理傳輸等,特別是在邊陲地區的老百姓可以通過自己的衛星收看到中央電視台傳送的節目了。戚發軔並不滿足於此,他馬上考慮下一步通信衛星關鍵技術的改進,隨後製定了“東方紅”2號甲通信衛星的設計方案。這個方案使衛星的轉發器增加了,通信容量增大了,使用壽命也延長了。1986年2月1日“東方紅”2號甲通信衛星被送上蒼穹,衛星定點保持精度比試驗通信衛星提高了5倍,標誌著我國地球同步衛星測控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這顆衛星提供使用後,僅電視的人口覆蓋率就由原來的30%增加到80%以上,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開通了長途自動撥號電話。1988年3月7日,戚發軔和他的研製隊伍又把一顆“東方紅”2號甲實用通信衛星送上36萬千米高的赤道上空,它的設計壽命增加到4年半,通信容量也比以前擴大了一倍。由於這顆衛星采用成型波束天線,將輻射功率主要集中於我國地域,信號比國際通信衛星明顯增強;衛星傳送的電視圖像清晰,色彩逼真,伴音純正,即使在遙遠的邊疆、海島,隻需建一個直徑3米至45米天線的地麵接收站便可以看到清晰的電視節目。這使我國租星進行通信傳輸的時代已成為了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