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載人航天總設計師王永誌
王永誌,1932年11月17日出生於遼寧昌圖縣山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他家境貧窮,在兄長的支持下成為從祖輩算起家中惟一一個上學讀書的人。小學畢業時正值抗戰勝利,他免費進入昌北中學,學業連年獲得第一名;高中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航空係被錄取;1955年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學習。後來根據中蘇兩國政府的協議,包括他在內的一部分留學生改學火箭導彈設計專業,從此把他引向了探索航天的道路。
1963年,王永誌獲得莫斯科航空學院優秀畢業生和工程師稱號,回國後即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參加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種中近程導彈的研製工作。第一次發射這種導彈就顯露出他非凡的才能。1964年6月下旬,王永誌到酒泉發射基地參加導彈飛行試驗。這時天氣格外炎熱,火箭裝上的推進劑溫度升高,如果不采取適當措施,發射後會造成射程不夠,導彈打不到落區的嚴重後果。試驗隊員群策群力,爭議熱烈,有人提出“再加燃料,加大射程”的建議;王永誌發表異議說:“不能再加燃料,而要泄出600千克燃燒劑,才能加大射程。”為什麼加大射程還要泄掉一些燃料,許多人很難理解,不讚同他的意見。王永誌隻好找到錢學森申訴自己的觀點,錢學森略加思索後連連點頭說:“對,對,有道理。”,這次飛行試驗采納王永誌的建議,結果一連三發均獲成功。王永誌這種大膽的逆向思維和創新精神,使他嶄露頭角,給錢學森和其他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20世紀60年代末,王永誌擔任遠程戰略火箭副總設計師的職位。他協助總設計師屠守鍔抓技術,提出一種全彈試車方案。這個方案得到總設計師的支持,最後又由錢學森拍板同意,加快了研製進度,並提高了質量。1971年7月1日,廣大科技人員花費6年心血把第一枚遠程火箭研製出來了,可是試飛前卻出現了不同意見。王永誌從國家利益考慮,盡管這枚火箭測試次數多,有的零部件已經“老了,但許多新技術隻有在發射和飛行中才能經受考驗和暴露問題,因此他建議用發射來檢驗設計的正確性和研製的可靠性。在總設計師屠守鍔的支持下,9月8日向中央專委彙報,當周恩來總理詳細詢問了測試、發射準備等情況之後,批準發射按原計劃進行。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遠程火箭如期試飛,獲得基本成功。後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我國遠程火箭的全程飛行試驗被擱置下來,直到粉碎“四人幫”後才提上日程。1980年5月8日,在總設計師屠守鍔的領導下,王永誌以及他的同事們為之付出大量心血的“神劍”才一鳴翔天,從中國西北戈壁的發射基地扶搖直上,穿越萬裏,濺落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特別值得提到的是,在“文化大革命”後期,從1974年起王永誌在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審查的困難日子裏,仍然潛心研究通信衛星的發射技術。他和妻子一起搜集翻譯整理資料,寫出了《同步通信衛星的發射》一書,為後來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準備了條件。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同步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在衛星的設計方法、技術管理、材料和工藝以及安全措施等方麵,都采用了王永誌在書中提出的方案。他是通信衛星發射成功的幕後功臣。
經過20多年的研製實踐,在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謝光選等老一輩火箭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王永誌已經可以獨當一麵,承擔起總設計師的重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