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王德臣(1 / 2)

17.“不計名利,無私奉獻”的王德臣

王德臣,1933年1月21日出生於遼寧義縣,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飛機設計專業,分配到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火箭總體設計部工作。1962年3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突然墜毀,當時擔任結構組組長的王德臣跟隨錢學森院長前往現場分析故障原因。錢學森看見這位年輕人如坐針氈的樣子,就給他講了自己的老師馮·卡門研究高速空氣動力學遭受挫折和美國發射導彈出現失敗的故事,然後語重心長地說:“科學研究總會有失敗,重要的是不要被失敗所嚇倒。”這句話使他在30年後研製“長二捆”火箭遇到危難時,臨危不亂,履險不驚,承受住巨大壓力,最後取得成功。

王德臣還有一位在北京航空學院學習時的恩師屠守鍔,是我國洲際導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的總設計師。屠守鍔早他半年調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王德臣畢業後又到了老師屠守鍔的門下,師生並肩作戰。後來,王德臣成了屠守鍔總設計師的副手,共同組織研製成功洲際導彈和“長征”2號運載火箭。屠守鍔淵博的知識、坦蕩的胸懷和淡泊名利的品德,對王德臣影響很深。當屠守鍔年過古稀退居二線後,王德臣接任了總設計師的職位。這時屠守鍔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作為總設計師,最重要的是成功時想到不足,失敗時能夠昂然超越。”這一教誨成為王德臣一生研製火箭的座右銘。

1986年,王德臣等人拿著圖紙上的“長二捆”火箭,去美國尋找市場,同美國專家談判協調,說服美國人用中國的大型運載火箭發射他們製造的重型衛星。經過兩年的努力,1988年12月我國長城工業總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澳大利亞通信衛星公司簽訂合同,用我國的新型大推力火箭發射兩顆美國製造的新型多轉發器通信衛星。合同規定,在1992年正式發射美製澳星之前,新型火箭必須在1990年飛行一次,否則要支付100萬美元的高額賠償。當時美國的“雷神-德爾塔”火箭總設計師史密斯來中國考察,聽說中國要在18個月內完成“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的研製計劃,異常驚訝地對王德臣說:“我得提醒你,像這種火箭搞到這個程度,在美國至少也得再幹3年才能成功。”王德臣平靜地回答道:“我相信我們能夠完成。”史密斯難以置信地笑道:“你們中國人是不是又吃了鴉片?”王德臣十分自信地回敬說:“不,我們很清醒。18個月後,我請你來看發射!”

王德臣帶領他的隊伍立下“軍令狀”,超負荷地幹了起來。他和科技人員背水一戰,按計劃用3個月完成全箭上千項設計、44萬多張圖紙的描繪任務,14個月內完成近8千個生產項目、126個重要工藝攻關項目,在國內25個省市、300多個廠家解決7445項材料和元器件,完成300多項地麵試驗任務。這種叫“長征”2號E的新型火箭要攻克許多技術難題,其中有一項動力耦合分析,美國專家認為中國無法進行精確計算,提出支付260萬美元委托美國公司來做,或支付30萬至60萬美元由美方代為培訓。這一意向被王德臣婉言謝絕,我方的科技人員采用科學的模態綜合方法,自編程序1萬多條,演算了15米多高的稿紙,在微型計算機上建立了捆綁式火箭的結構動力學模型,向美方提供了衛星與火箭相連接的衛星設計動力學依據。事實證明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美國專家發出了由衷的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