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典型的要算文天祥在《〈指南錄〉後序》中自敘的那段經曆了。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之時,為解國家之危毅然挺身而出,出使元營。他雖為弱國之使,但麵對強敵,仍能慷慨陳詞,怒斥敵酋。他見出使難有作為,便伺機逃脫,潛往真州。逃歸途中,他“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於長淮間”,艱難危急之狀無以複加,作者自敘“及於死者不知其幾矣”。但即使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他仍以頑強的毅力,為了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做到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這種頑強的意誌品質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對於激發青少年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必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2)語文教材所涉及的許多著名作家,其中有不少人,他們的生活道路就是不斷戰勝挫折和磨難、不懈追求的奮鬥之路。司馬遷受刑則潛心《史記》,蒲鬆齡落第卻筆耕不輟,曹雪芹遭受家庭變故仍發憤著書,安徒生屢遭失業而自強不息,奧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仍以堅忍不拔的毅力創作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介紹課文作者時有意識地突出這些內容,可以使學生受到啟發,受到鼓舞,從而增強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學會“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自己的不幸”。
有利於培養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
中學階段是人的社會性發展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因此,學校教育的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正確引導學生善於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鼓勵學生主動真誠地與人交往,使他們在交往中體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情誼、生活的樂趣,從而獲得心理的安全感和歸屬感。這樣,學生才能消除挫折和衝突引起的鬱悶、焦慮和孤獨,形成積極的健康向上的個性。在這方麵,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可謂“技高一籌”。
無論是閱讀教學、寫作教學,還是說話教學和課外語文活動,都可較好地進行這方麵的教育。以說話教學為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多給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鼓勵他們在公眾場合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對於學生排除心理障礙,形成開朗的性格,以及協調人際關係,培養集體主義觀念都具有促進作用。
特別是對那些性格比較內向、平時沉默寡言、不善與人交往的學生,語文教師更有義務和責任為他們多提供一些說話的機會,幫助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說話氛圍,誘導他們有話大膽地說。這樣就會使他們內心鬱結的疑慮與煩悶越來越少,從而漸漸融入到溫暖的集體中來,慢慢形成開朗、樂觀的性格和能夠適應環境、樂於與人交往的健康心理。讓學生開口說話的方式也可以多種多樣,上課發言隻是最基本的形式之一。
除此之外,還可以開展一些課外語文活動,比如朗誦、演講、講故事、排演課本劇等。這樣既給學生提供一個與集體融合的舞台,又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獲得許多樂趣,從而激發起他們的生活熱情。這是協調人際關係、排除心理障礙的極好方法。
總之,中學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德育教育的素材,語文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中也存在大量的進行德育教育的機會。語文教學應當充分利用這個優勢,在促進學生“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康人格”方麵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