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公言教身帶論謙虛

周公,姓姬,名旦,是中國西周初期的偉大政治家。因為他的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東北)所以被人稱為周公。他不但幫助武王滅掉商朝,武王死後,成王年幼,還由他攝政,管理國家。別看他地位很高,國務繁重,他還是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的。

周公的兒子伯禽被封為魯國的國君。臨行前,周公告誡他說:“你不要因為當了國君就驕傲起來而怠慢了士人。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我在國家中地位是不低的,但是我還是“一沐三握發,一食三吐哺”,兢兢業業,謙虛待人,總擔心因為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而失去天下的士人呢!你到魯國去,絕對不要因為是國君就看不起人啊!品德高尚而能恭恭敬敬者必定會發達興旺;屬地廣大富庶而能節儉者,必定會安寧,官高位顯而待人謙遜者,必定會愈受尊敬;兵多將強而不輕敵者,必能取勝;聰明智慧而又自以為愚者,必能不斷進步;學識淵博而又自以為淺薄,虛心學習者,必定能日益增長見識。這六者都是謙虛的表現。所以《易》中說,有一種品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身,這就是謙虛啊!”

伯禽到了魯國以後,遵照父親的教導來對待臣民,治理國家。當時魯國君臣團結,社會風氣也很好。後來,魯國被人稱為“禮儀之邦”。